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Y >> 鱼我所欲也 >> 正文

 

《鱼我所欲也》新解

《鱼我所欲也》新解           现在重读《孟子》名篇《鱼我所欲也》,感觉它不仅韵律优美、朗朗上口,而且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重要的现代经济学思想。“鱼,我所欲也;熊掌,也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体现了现代经济学中实证方法论的思想。大家知道,现代经济学把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证研究法,另一类是规范研究法。实证经济学以研究现实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为主,而规范经济学以研究“应该是什么”为主。实证研究法的一个特点是以能观察到的人们的行为对研究对象,而规范研究法往往以研究者个人的是非判断为标准,对现实经济现象提出应该怎么样的政策建议。上面一段话体现了实证经济学的思想,鱼与熊掌哪个在你心目中更重要,更值得你去拥有,你光在口中说说是不能作数的,只有当你作出舍鱼而取了熊掌这一选择后,才算说明鱼与熊掌在你心目中谁更值,哪个更重要。正如你喜爱一幅对联,光说你“觉得”它很有价值,那是没有用的,你必须拿出真金白银才能算数,只有可观察的选择或者交易行为,才能反映“对联”与“银两”在你内心的轻重。这正是现代经济学中的实证方法论的典型体现。还有,上面这段话提出了经现代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即机会成本的概念。大家知道,在现实中,你所希望得到的东西往往超出你能得到的东西。比如,我要汽车、要洋房,但我没有这么多的钱能两者都要;比如,你既要学外语,又想学经济,但是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你在大学中只能在多个专业中选择一个。又如,你既想当官,又想作学问,但你的时间、能力和性格决定了你不能两样都选,或者说,你两样都选的话,你不可能两样都做得很出色。在这种鱼与熊掌只能两者选一的情况下,你若舍鱼而取了熊掌,那么,你为了取熊掌而放弃的鱼的价值就是你取熊掌的代价,也叫你取熊掌的机会成本,现代经济学所说的成本就是机会成本,我们每个人所作的每一个选择或者说决策,就是在各种限制条件下,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那一种机会。在市场交易条件下,这个机会成本就是物品或者服务的价格,在不能以价格处理的时候,我们就用付出的时间、精力、辛苦、牺牲等等来衡量和表达这种成本。根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如果把与直接生产无关的成本,诸如谈判、签约、履行合约等等的费用也看成是相应的机会成本的组成部份,那么对个人的各种选择、各种组织的安排等等极大部份经济现象可以用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来解释,总的规则是,人们会想方设法来从事机会成本较低的行为,一类事物或商品的成本越低,人们会多从事该事物或多买这一商品。但是,孟子的实证经济学观点也是不彻底的。在《鱼我所欲也》最后一段中,孟子认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在孟子看来,万钟对他而言没什么大不了的,要是在万钟与礼义两者这之中让他作选择,他是会取礼义而弃万钟的,这一思想,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了,是一种实证经济学的思想。但是孟子在把这一思想推而广之的时候,他却不再按这一思想看问题、作推断了。孟子接着认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天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他认为有的人以前宁死而不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或得我者而取万钟舍礼义,这些可能都是事实,但人是会变的,人家现在就是在上述条件下,作了取万钟而舍礼义的选择,也就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看,在这些人眼中,万钟与礼义在他心中的的地位已发生了变化。从实证的看角看,这些都是人们根据他们当然的环境和条件下,在衡量各种机会成本的基础上,作出了理性的选择,而不能说是作了“失其本心”的选择。孟子他老人家当然是位圣贤,但就是圣贤也不比贩夫、走卒更了解他本人吧,没有理由说明圣贤一定会比贩夫走卒们根据他们自已的条件自已作出的选择更高明吧,不知各位看出没有,我们国家以前搞的计划经济就是这种精英治国论思想为依据的,因为圣贤的思想比一般普通老百姓来得高明,那么由些圣贤们制订各类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计划,然后大家按照这些计划从事,就一定比芸芸众生们独自作选择和决策的结果来得高明,殊不知,对每一个人而言,没有人比他自已更了解他自已了,也只有他自已作出的决策往往是对他最有利的,从而最终的结果是对大家都有利,而不是相反,一定要以孟子等圣贤的“舍生取义”等等所谓合其“本心“的思想为基础,强加给每一位活生生的具有不同个性和特点的个人,以此让他们作选择和决策。由圣贤们作计划,芸芸众生们按圣贤们的计划从事,到让每个人根据自已的不同偏好、能力及各种特点作各种选择和决策,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主要特证。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鱼我所欲也,孟子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鱼我所欲也》新解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原创]《寡人之于国也》 说课稿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高中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文言文翻译: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过程
    《寡人之于国也》问题探究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处标点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在乎什么
    气势充沛 喻理生动──《寡人之于国…
    《寡人之于国也》学习辅导
    《寡人之于国也》写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杂谈
    孟子的“仁政”学说
    以三寸不烂之舌尽显雄辩风采──从《…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
    语文课文中研究性学习因素的开发──…
    用现代理念诠释亚圣“仁政”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背景知识
    《齐恒晋文之事》教案示例
    《寡人之于国也》疑难解析
    教学目标庄暴见孟子
    语文教案——庄暴见孟子
    《庄暴见孟子》练习测试
    《庄暴见孟子》 孟子
    讲授庄暴见孟子
    庄暴见孟子教学过程
    庄暴见孟子教案
    《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齐桓晋文之事电子课本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备课资料
    《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教参
    漫谈《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齊桓晉文之事章(孟子·梁惠王上)【原…
    《齐恒晋文之事》教案示例
    齐桓晋文之事课文鉴赏
    《寡人之于国也》内容提要
    语文作业 齐桓晋文之事
    《寡人之于国也》固定句式
    《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论辩…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评点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难点解析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题解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特殊句式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词语古今异义
    《寡人之于国也》词类活用
    《寡人之于国也》多义词辨析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
    《寡人之于国也》字词解释
    《寡人之于国也》形似字辨析
    《寡人之于国也》多音字辨析
    《寡人之于国也》生字注音
    《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分析
    关于《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中排偶句式的运用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谈谈孟子的论辩艺术──《寡人之于国…
    《庄暴见孟子》的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的论辩艺术
    暴见孟子教案(1)
    孟子的人性本善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高考要求及理解记忆…
    不违农时
    苍生之生,在我心兮──从《寡人之于…
    《寡人之于国也》电子教材
    孟子名言
    《寡人之于国也》写作特点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诵读建议
    弈秋故事
    【读解】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2
    《齐人有一妻一妾》课堂练习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弈秋》
    电子课本 弈秋
    弈秋
    齐人有一妻一妾寓意
    《弈秋诲棋》赏读
    有感于《弈秋诲弈》
    《弈秋》教学摭议
    古代围棋名手弈秋
    弈秋教学
    弈秋的资料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
    围棋“鼻祖”弈秋
    《庄暴见孟子》说课稿
    《孟子》简介
    《孟子见梁襄王》教学设计
    庄暴见孟子
    《弈秋》补注
    齐人有一妻一妾全剧
    《庄暴见孟子》教案
    孟子见梁惠王
    读《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梁惠王上
    齐 人 有 一 妻 一 妾
    《论语》《孟子》选读教学材料
    《孟子见梁襄王》课堂实录
    孟子见梁囊王
    齐人有一妻一妾故事
    电子课本孟子见梁囊王
    《孟子见梁襄王》读书笔记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课后反思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