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邦惊诧”论
|
bsp; 第一课 时
教学要点
了解驳敌论点、论据的写法,体会反语和排比反复句的作用。
一、研习新课。
1.上节课分析了第一部分,了解了作者写此文的背景,学生请愿的原因,也明确了敌人的论点和论据。作者是如何驳斥敌人的论点的呢?敌人的谬论有两层相关的意思,一是所谓“友邦人土,莫名惊诧”;二是所谓“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驳斥实际上也分两层进行,第2至第《段驳“友邦惊诧”,第5到第7段侧重驳“国将不国”。下面我们一起读第 2至第4段。
2.作者用“好个‘友邦人土’!”一句紧扣并用反语批驳谬论后,并未大讲“友邦惊诧”是如何错误,而是摆出一连串的“不惊诧”与现在的“惊诧”相对照,发人深思。请学生画出“不惊诧”的事实。
提示:“不惊诧”的是日军肆意侵略、屠杀,国民党当局的倒行逆施;“惊诧”的是学生的请愿。三个“不惊诧”与“惊诧”的不同事实对比,“友邦人士”“和日本是一伙”,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真面目就昭然若揭了。
3.那么,段首作者所说的“好个‘友邦人士!”’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这里使用了反语,意思是“坏透了,这些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同伙与帮凶”。
4.在对照事实进行批驳后,作者为什么不简单反复“好个‘友邦人士’”,而要加上“国民党政府”这五个字作定语,深意在哪里?
学生再读第2段,议论之后提示:“友邦人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同伙与帮凶,他们只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友邦人土”,在这里“友邦人土”与“国民党政府”的主奴关系已经明白无误地摆在读者面前,因此,作者在“友邦人士”前冠以“国民党政府”,并愤怒地斥责道:“是些什么东西!”(学生齐读这两个反语句,增强语感。)
5.鲁迅先生是绝对不会相信国民党血口喷人所列举的学生的罪状的,既然如此,第4段的开首为什么要说“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这样一句?朗读这一段,找出这一段的关联词语。
提示:关联词语“即使……但……也”“就”。“即使”是表示让步假设的关联词语。作者用的是姑且退一步的假设方法,表面上的退一步是为了使批驳向前进一步,向“莫名惊诧”的“友邦人士”施以更锐利的一击。
提示:将所谓“友邦”的国内事实与之相比较,揭露了“友邦惊诧”的虚伪性。
这一层用事实作论据,通过对比分析,揭露并谴责了“友邦惊诧”的反动和虚伪。
6.朗读第5至7段。在第一层的驳斥中,我们已经看出“友邦人土”与国民党政府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作者在第二层批驳时用“可是”转折,说明人民反对所谓“友邦惊诧”,主子一“惊诧”,奴才自然就“怕”了,一个“惊诧”,一个“怕”字,进一步指出他们的主奴关系。国府认为学生爱国请愿,要求收复失地,会“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那么,怎样 11.文章至此,敌论已被驳倒,已取得驳斥的胜利,既然如此,再写第8段又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一段的内容,是一天后《申报》上登载的事实,这些事实却与第1段中强加给学生的罪名有停。可见敌人的论据是子虚乌有。这样,论据不存在,依赖论据而存在的论点自然更显荒谬。这便是驳论中常使用的驳斥敌论据以驳倒敌论点的写法。
12.齐读结尾段。通过事实对照,不仅证明敌人的论据不实,而且说明了这些胡说纯属造谣诬陷,文章最后以“‘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作结,呼应全文,照应标题。
13.这篇文章,观点鲜明,感情充沛,语言精练、生动,很有气势,是一篇好文章。我们要多加以朗读,反复体会文章的逻辑力量。(齐读全文)
二、练习。
1.文章里哪些段落是针对对方的反动观点进行反驳的?
(答案参见“研习新课”部分)
2.文章的最后是补记。在鲁迅先生原文中并没有把“考试院部员—……”以后的文字另起一段,现在课文把引文另起一段了。想一想,这样安排好不好?
参考答案:课文分段并不妥当。因为南京专电是到“更无失踪之事”,下面是“教育消息”,最后还有作者的议论。现在这样分段,好像这些内容都是“南京专电云”的。
附:板书设计
驳敌论
驳“莫名惊诧”(2-4)对比中谴责。
驳“国将不国”(5—7)反语里揭露。
驳论据(8)引用消息击中要害。
参 考 资 料
一、鲁迅先生有关揭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和国民党反动派奴才本质的论述
1.……而且我看见确凿的事实,他们是在吸中国的膏血,夺取中国的土地、杀中国的人民。他们是大骗子……。
(《南腔北调集》)
2.它一面去惩办,一面来诓骗。正义、人道、公理之类的话,又要满天飞舞了。
3.也许爱国志士,又要上京请愿了罢。当然,“爱国热忱是韩堪嘉许”的,但第一自然要不“越轨”,第二还是自己想一想,和内政部长、卫戍司令诸大人“友谊”怎样,“私人感情”又怎样。倘不“甚深”,据内政界观察,是不但难“得较好之解决”,而且——一请恕我直言—一恐怕仍旧要有人“自行失足落水淹死”的。(《南腔北调集 》)
4.那次敌人所以没有“被诱深入”者,决不是当时战略家的手段太不高明,也不是完全由于反对运动者血流得“太少”……原来英国从中调停——暗地里和日本有了谅解,说是日本呀,你们的军队暂时退出上海,我们英国更进一步来帮你的忙,使满洲国不至于被国联否决,——这就是现在国联的什么什么草案,什么什么委员的态度。(《伪自由书·战略关系》)
二、关于“国联”
“国联”是“国际联盟”的简称,也叫“国际联合会”,成立于1920年,它是由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所操纵的妄图共同宰割殖民地和暂时调节相互矛盾而成立的组织。“九·一八”事件后,日本控制了整个东北,把矛头伸向我国关内,直接威胁到英法帝国主义在关内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赶紧示意国民党政府向国联提出划锦州为“中立区”,由英、法共管,中国军队可以撤至长城以内的提案。这个提案为日本所反对。于是帝国主义各国就在国联理事会上通过派遣调查团赴中国东北调查的决议。“国联调查团”经半年的“调查”,于1932年10月2日发表了长达数万言荒谬绝伦的“国际调查团报告书”,公然袒护日本侵略者,竟建议在我国东北设立国际共管,“报告书”还极力诬蔑中国人民,企图扑灭中国革命,妄想瓜分中国国土。《报告书》一发表,激起了中国人民强烈反对,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大加赞扬,无耻吹捧“报告书”“明白公允”,“调查团”“为国际和平而不辞劳瘁艰苦工作”。但由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正义舆论的反对,由于日本和英法之间矛盾的发展,所谓国际共管东北的方案未能实现,《报告书》成了一团废纸,而国际联盟的真面目由此却暴露无遗了。
鲁迅写《“友邦惊诧”论》)时,国联调查团尚未调查,但他根据“国联”的所作所为,运用马列主义分析方法,已经看透了它的反动实质,深刻地指出:“国联却长和日本是一伙”,这充分说明鲁迅的预见是何等正确。
三、关于《申报》
《申报》是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由英国商人创办。1909年为买办席裕福所收买,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接办。“九·一八”,“-·二八”事变后,有进步倾向。1934年史量才遭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后,重超保守。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政府接收。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上一页 [1] [2] [3] [4]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友邦惊诧”论,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理想的阶梯 |
下一篇文章: 怀疑与学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