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俭以养德
|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立论和驳论紧密结合的写法。
2.理解设问、反问在论证中的作用。
3.从道德品质的高度,理解提倡俭朴的重要;青年一代应继承发扬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引出的?
分析:“我的劳动所得,我愿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着吗?”用这样一句具有普遍性、貌似有理的话作为开头,引出错误论点,很自然,又易引起读者的兴趣。接着用利导的口吻,进行初步分析:我们并不是赞成“吝啬”,适当的、有节制的消费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无节制的信手乱花,则有修于节约精神。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让人心服口服。在此基础上自然地提出“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顺理成章。然后引用诸葛亮的名著“俭以养德’,点明题旨,从道德品质的高度生发出中心论点:节俭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文章的第一部分就这样一步一步巧妙地引入正题,写得有很有据,合情合理,使人不知不觉地同作者一起进入了对论题的讨论。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分析:从“精力”、“影响”、“后果”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3.本文为什么采用间接反驳方法?怎样将驳论与立论紧密结合起来的?
分析:采用间接反驳,这是因为“我的劳动所得,我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着吗?”的错误论调实质是对节俭缺乏深刻的认识,不明白节俭与思想品德的关系。要纠正这种错误思想,不宜采用直接反驳的方法,而直采用间接反驳的方法,从正面讲清“俭以养德”的道理,使持有偏见的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认识节俭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
4.设问句和反问句在论证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设问句是在并无疑问的地方,故意用疑问句式表达,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如“是故作惊人之谈吗?”答曰:“非也!”这正是抓住读者心理能产生的疑问,用设问提出,更为适合读者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
反问句是用疑问句的方式和加重语气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反问句比陈述句不但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如:“由于平时胡花乱用,而堕落为贪污犯、盗窃犯的,在生活中,不是屡见不鲜吗?”用反问句来摆事实,不但事实显得确凿无疑;而且能发人深省。
5.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分析:(1)摆事实,讲道理,事理结合紧密,相辅相成。
文中既列举了确凿的事实材料,又援引理论作论据。且对所举事实材料所蕴含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事与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如阐述“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这个分论点时,既从人的脑子的容量是有限的,考虑生活多了,就不能过多地考虑工作和学习这一客观规律说理,又举鲁迅在生活上处处俭朴,而对革命、对青年却十分大方、慷慨的具体事例。并分析了鲁迅为什么这样做:这不是鲁迅穿不起,更不是鲁迅吝啬,而是鲁迅深深懂得“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的道理。又如第11段,作者先从理论上阐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自己的劳动所得”这条防线是会被贪欲攻破的,甚至会因此堕落为罪犯。然后文章以“三反”、“五反”中出现的这种事例加以验证。整篇文章都是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事例典型,说理中肯,论证十分有力。
(2)详略得当,叙事简洁。
文章的难点和重点是节俭和道德品质的关系问题,所以作者对这一问题用大量的篇幅说理论证。而对我国的经济基础(一穷二白)决定我们必须节俭的道理,因为较好理解,作者只是点到为止,不作详论。议论文中以事实作论据,叙事必须清楚,否则读者就会莫名其妙。但是,如果读者对所用事实材料较熟悉(如鲁迅、高尔基、列宁等),也可以只点出而不作详细介绍。说话、写文章要看客观对象,根据读者来决定叙事的详略。文中谈到在“三反”、“五反”中揭发出来的事实,因当时大家尚记忆犹新,所以一语带过。这样既节省笔墨,又使文章简洁。
(3)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写法。
本文是对一种不良的思想倾向进行评议的文章。在评议中,作者采用间接反驳的方法,将驳论与立论结合起来,证明了“俭以养德”观点的正确性,达到了反驳的目的。本文为什么采用驳论与立论结合的方法呢?这要看批驳对象的具体情况。本文的“敌论”是:“我的劳动所得,我愿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着吗?”劳动者当然有权利自由支配其劳动所得,但上述说法表明了对节俭、节约的反感,说明一些人还不能正确认识节俭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节俭问题涉及到人的思想品质,是应该引起重视的;上述说法代表了一种不良的思想倾向,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生活或工作习惯。因此,要纠正此种说法,指出其隐藏的不良倾向,不宜采用直接批驳的方法,而应该加强正面说理,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使执此种说法的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心悦诚服,放弃该说,最终达到驳倒“敌论”的目的。作者又是如何将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呢?在摆出“敌论”后,先对“节俭”这个概念作正确的解释,也就是说明我们所提倡的节俭是一个什么样的要求。作者指出,节俭不是吝啬,也不是不要“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有节制地满足自己合理的物质要求”,而是反对“无节制地信手乱花”。这样,节俭的意思就搞清楚了,某些人可能存在的误解就消除了。由于先肯定了劳动者要求改善生活的合理愿望,把“节俭”与其他消费需求作了必要的区分,并对“有修于节约精神”的倾向或行为作了批评,使议论一开始就合情合理,便于读者接受。然后,作者着重从正面论说,提出“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和“俭以养德”的主张,认为节俭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事,也“牵联到思想品质”,概括地说明了节俭的意义与必要性。这样,文章通过正面立论来间接反驳,将驳论和立论紧密结合,正面之理讲深讲透了,也就达到了反驳的目的了。
其次,文章在正面立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后,又进一步从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证明“俭以养德”的正确性:第一个方面先从人的“精力”角度论说,指出人的精力有限,过多地讲吃穿用等问题会分散工作、劳动、学习的精力,会养成拖拉懒散的作风,并以鲁迅为例,从而证明人们应“俭以养德”,第二个方面则从人的“影响”角度论说,指出在生活上过分突出,会造成“脱离群众”及浪费的风气,并以列宁为例,证明应注意“俭以养德”。第三个方面又从俭奢关系角度指出奢易俭难问题,警告人们不要“被自己的贪欲所攻破”,并以“三反五反”的例子证明“俭以养德”的正确性,作者这样论证“俭以养德”的正确,实际上也是针对“敌论”而说的,作者力图通过用立论来完成驳论的任务,这就又把驳论与立论紧密联系起来了。
(4)循循善诱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给人的感觉是朴素、热情、亲切,像一个朋友在规劝和启发你,因此,语言上的特点便是循循善诱。作者是怎样循循善诱的呢?一是态度诚恳、亲切,时刻为读者着想。如分析三种不同的消费情形,肯定合乎人情的、有节制的物质要求,反对无节制的信手乱花习气等。二是有条不紊地议论与分析,使用了“之一”“之二”“之三”等词语。三是作者善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文中多用设问、反问、比喻、引用等,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以设问为例:
“节俭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事,而且牵联到思想品质。是故作惊人之谈吗?不是。”
上例中的设问,如果改成“这并非故作惊人之谈”,可能会导致读者产生逆反心理,觉得你的主张简直就是故作惊人之谈;此处用设问,意在抓住读者的注意,使读者产生继续看下去的心理。再以反问为例:
“由于平时胡花乱用而堕落为贪污犯、盗窃犯的,不是在‘三反’‘五反’斗争中发现过吗?”
上例运用了反问,不仅指明了事实,而且强调了事实,使事实显得格外确凿无疑,让读者的印象更深刻,意在为胡花乱用者敲警钟。
6.找出名言警句,所蕴含的意义是什么?
分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用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说明了恬静、节俭是“修身”、“养德”必不可少的条件。恬静、节俭可以达到“修身”、“养德”的目的。一个人恬静、节俭,就没有私心杂念,不计名利,索取的少,消费的少,一心为民,一心为国,他的道德也必然高尚。
“由俭入著易,由奢入俭难”,即:由节俭到奢侈很容易,由奢侈到节俭就很困难。说明节制物欲、保持节俭的重要。“俭”与“奢”在人的生理直觉上,后者确实比前者感到“舒服”、“痛快”,所以“著易”,“俭难”。正是“由俭入著易”,所以要节制物欲,严于律己,见到奢侈行为不动心,不眼红,不追求,而以俭为美。正因为“由奢入俭难”,所以奢侈行为沾不得。如果奢侈成习,一旦失去奢侈的条件,就会感到苦不堪言,甚至导致犯罪,落到身败名裂的地步。
三、教学过程设计
(-)布置预习。
释词:吝啬 天理 无节制地信手乱花
故作惊人之谈 &nb[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俭以养德,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老杨同志 |
下一篇文章: 理想的阶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