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俭以养德
|
,又不能证明论点,当然是不能用的。
为什么写了鲁迅的事例还要写道理呢?因为鲁迅的事例虽然包含了深刻的道理,但这些道理表露得不很充分,必须经过阐述。作者首先从“一个人的脑子,容量总是有限的”写起,写普遍规律,然后写鲁迅这个典型的事例,再写“是鲁迅连一条棉裤也穿不起吗”,对鲁迅的事例进行分析,将包含在典型事例中的普遍真理阐发出来。
其次,分析第二部分的第二、三层次。
提问,释词。
嗜好: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
效尤:学坏样子。明知别人的行为错误而照样去做。尤:过失。
大手大脚:形容对财物毫不吝惜,没有节制地随便花费。
由俭入著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节俭的日子再过富裕的日子比较容易适应,过惯了富裕奢侈的日子再过节俭的日子就很困难。
教师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完成选择题。
提问:高尔基回忆列宁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A.说明做一个革命领袖,不能有烟酒等不良嗜好,必须和大家一起过坏的生活。
B.说明革命领袖应首先关心群众的生活,然后关心自己的生活。
C.说明当人们生活过得坏时,革命者也只能过坏生活。
D.说明革命者在生活上必须注意影响,必须跟群众同甘共苦,不脱离群众。
要求学生在回答选择哪一项后,还要说明选这一项的理由。
只有D项是对的。A和B将这个事例的意义仅仅局限于革命领袖,这就缩小了它的意义。作者的意图是通过列宁这个典型事例说明所有的革命者都应该这样,列宁只是革命者、革命干部的代表。C项将事例的适用范围局限于人们生活过得坏的情况,其实,列宁的思想是与群众同甘共苦,并不是主张永远过坏生活。众所周知,列宁是深受人民群众拥戴敬爱的革命领袖,他的思想、学说,他的作风在人民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的影响和他的事业的成功,是与他的艰苦朴素的作风分不开的。这就证明了D项的意思。
提问:“三反”“五反”斗争中发现了贪污犯、盗窃犯,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A.说明平时胡花乱用,有可能由于贪欲发展而越过界限,走上犯罪道路。
B.说明贪污犯、盗窃犯行为的可耻,号召大家对这些人坚决斗争。
C.说明所有的贪污犯、盗窃犯都是平时大手大脚胡花乱用才堕落的。
D.说明我们在花钱的时候,千万不要越过劳动所得这条界限。
只有A是正确的。作者在举出“三反”“五反”中发现贪污犯、盗窃犯的事实时,特别突出“由于平时胡花乱用而堕落”这一点,这就证明了“劳动所得”这条防线是“可以被自己的贪欲所攻破的”。B项和D项都忽略了这一点,而C项则又夸大了事实,将一部分贪污、盗窃犯是由于胡花乱用堕落夸大为所有这类罪犯都是这样,这就与事实不符,与作者的意图不符。(联系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批判坏人坏事。)
小结第二部分。
提问:为什么说第二部分三个层次的意思都能作为论据论证论点?
如前所述,第一部分提出的论点是节俭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还与品德相关。第二部分的三个层次分别论述了不讲究节俭,胡乱花钱首先是分散精力,影响工作;其次是脱离群众,造成不良影响;再次是有可能堕落犯罪。这三方面都是道德品质问题,所以说这三方面的论据都能有力地证明论点。
(七)分析第三部分。
释词:(1)光大:使显赫盛大。(2)不亦直乎亦:也,而且有加重语气的作用。宜:应该。
提问:第三部分中说我国一穷二白“这个总前提就规定了每个人必须学会过穷日子”,这句话怎样理解?
其实这个道理前文已经论证了。在一穷二白的国家里,大多数人生活还不富裕,个别人即使收入多些,即使他劳动所得的钱多些,如果大手大脚,随意挥霍,一定会产生影响工作,脱离群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后果。所以,我们改善生活、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只能是适当的,有节制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第三部分的两个段与第一部分呼应的特点。
什么叫设问?什么叫反问?它们在论证中有什么作用?
设问是胸中已有定见,为了强调,故意提出问题。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见来加强语气。二者的共性都是强调,但设问语的态度平和,反问语容易动感情,一般不用。
布置作业:做“理解·分析”一、二、三。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复习过去学过的设问、反间修辞方法的特点和作用的知识。
【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Ⅱ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1”)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1”)
三、教学过程设计
(-)速读测试。
1.文章的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__于________年发表。
2.《俭以养德》出自
3.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一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摆事实,讲道理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请说说文章摆了哪些事实,讲了什么道理?
6.文章是从哪几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7.文章在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中,为什么有的地方详细,有的地方简略?
8.文章的结尾和开头是怎样呼应的?
9.文中找出设问句和反问句各一句,说说它们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10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__字/每分钟
理解率:________%。
阅读率:_________/每分钟
(二)激疑质疑。
1.比较《俭以养德》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两篇文章在结构、层次和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节俭和道德品质有什么关系?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来说明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3.作者是怎样灵活地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议论方法的?这样有什么好处?
4.作者是怎样运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辩证说理的?
(三)精读指导。
1.带着第二个问题,首先读两篇文章的开头,比较两个开头有什么不同。其次再比较两篇文章的论据和论证过程。最后比较两篇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2.这个问题要从文章的中心论点入手,再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证的,即可得出问题的答案。
3.带着这个问题,反复体会文章在论证的过程中所举的正反事例和所讲的道理。
4带着这个问题,精读第2、第4自然段。
(四)疑难讨论。
1.《俭以养德》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两篇文章都是议论文,都是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的。都是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结尾部分呼应开头,提出希望或号召。
不同的地方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而《俭以养德》开头是先从批驳错误的观点入笔,接着引用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名言点明题旨,从道德品质的高度提出中心论点。其次在论证的过程中《批评与自我批评》主要运用比喻,引用成语、格言(当然个别地方也引用事实)来阐明道理。《俭以养德》则主要是引用事实来生发出道理,把道理和事实紧密结合来论证中心论点。
2.一个人是勤俭节约还是奢侈浪费,看来是个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正如文章中所说,一个人如果过多地想佳肴服饰,就不能用更多的时间去想工作和劳动。同样人们过多地考虑享受,“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会分散精力,养成懒散作风,对周围产生不良影响,也就不可能“仔细地注意同志们的生活。”甚至突破劳动所得的防线,堕落成犯罪分子。难道说这只是经济问题吗?这不是很明显地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吗?
3.作者在围绕中心论点,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时候,事例典型,叙述简洁,说理中肯,事实和道理结合紧密,很有说服力,这种说服力,很重要的是来自于灵活。富于变化的表现手法:摆事实,有时举正例,有时举反例;讲道理,有时从正面劝导,有时从反面设疑;有的作一般阐述,有的作细致分析,文章跌宕起伏,引文活泼耐读。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4.文章在讲道理时,多用限制性词语,使论述严谨,避免偏颇,如在批评错误观点时,先从正面说明:“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有节制地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接着从反面说明作者所反对的是“无节制地、信手乱花”。用词准确,议论辩证。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俭以养德,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老杨同志 |
下一篇文章: 理想的阶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