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敏
著名作家王愿坚创作了很多苏区和长征题材的短篇小说,其中又以曾多次入选语文教材的《七根火柴》最为著名。这篇小说,讲述了红军过草地时“无名战士”用生命保护七根火柴的故事,题材虽小,开掘却很深,篇幅虽短,却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无数学生通过学习这篇经典名篇,感受了长征的艰苦卓绝,体会到红军战士崇高的革命精神。
作为一篇革命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我认为,王愿坚是以杨成武将军的《毛主席指示我们过草地》(在后来的版本里也叫《向草地进军》)中小红军郑金煜的故事为蓝本,创作出《七根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原型有名有姓有年纪,还有牺牲的具体时间。他叫郑金煜,江西石城人,牺牲于1935年8月25日左右,年仅十七岁。
小说创作离不开人物、情节和环境。我们不妨从小说创作的技巧与具体的细节上把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与小说一一对比。
从小说要素之一的环境来看,两者写的都是草地,都极为恶劣。多变的天气,浓云冷风,甚至冰雹,两篇文章几乎雷同。
《七根火柴》中开篇就是天气:“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向草地进军》也是以天气开头:“草地天气一日多变,早晨浓雾蒙蒙,天昏地黑,中午突然一阵狂风。吹开了天上的积云,于是,天空忽然晴朗,从轻云里射下柔弱的阳光;可是,到了午后,乌云密布,气温骤降,不一时,狂风四起,大雨滂沱,雨中还夹杂有冰雹。油布、树棚、油纸伞都不顶用了。”
再将小说的情节推进与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比较,无论是恶劣气候下“火柴”的重要性,还是隐藏“火柴”的人,乃至于用上“火柴”后战士们的快乐,仍然几乎一样。
《七根火柴》里卢进勇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
《向草地进军》里杨成武说“我们与战士们一起,把背包当作凳子,相互背靠着背,以对方的体温取暖,可这怎能抗冻呢 ? 得烧点火烤烤才行啊 !”
《七根火柴》里藏火柴的技巧:“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