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草地进军》里的小红军的聪明:“可是,我们从七星桥带来的柴禾大都给淋湿了,好在宣传队有个叫郑金煜的小鬼,虽然只有 17 岁,人却很聪明,他一路上贴身藏了几根柴禾始终没有淋湿。”
《七根火柴》里有火堆之后的喜悦:“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黄火烧起来了。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跃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向草地进军》里的生起火后的开心:“我们就用这几根柴禾当引火柴,好不容易地点燃了。大家烤火时,又烧了一脸盆开水,每人分着喝了一小杯。有的还就这水拌着青稞麦面吃了一点,好像这一吃就解除了饥饿与疲劳似的。不过走了1天。这也许是草地上最好的一顿饭了。”
当然,作为革命现实主义的作品,最重要的是人物精神的刻画。为更好地体现长征精神,王愿坚把郑金煜积极昂扬的语言与杨成武将军的感慨聚焦上升为一个“路标”的形象:
《七根火柴》里无名战士临终前最后一个动作是手的高举:“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它高高地举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而《向草地进军》中,把四根柴禾藏在贴身处的小宣传队员郑金煜最后对杨成武和同志们说的是:“我在政治上像块钢铁,但我的腿不管用,我要掉队了,我多么舍不得你们啊 ! ”“我知道党的事业一定会胜利 ! 革命一定会胜利 ! “希望党的路线胜利,革命快胜利,胜利后,如果有可能,请告诉我的家里,我是为执行党的路线,为了革命的胜利牺牲的! ”到了下午,郑金煜——这个年轻的优秀共产党员,就在这风雪交加的草地上,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站在郑金煜遗体旁边的杨成武,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不少同志在草地的短短几天经受饥寒交迫的折磨,把全身的每一分热,每一分力气都消耗尽了。他们在死前的瞬间还非常清醒,还念念不忘革命,还希望北上抗日,迈完征途的最后一步。他们的英雄事迹、斗争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山江共存。让我们永远缅怀这些同志,学习这些同志的革命精神,让他们的形象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
经过比较,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在草地行军途中为部队聪明地藏好四根柴禾,其后壮烈牺牲的小红军郑金煜就是王愿坚笔下用生命保护了七根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原型。至于杨成武回忆录中的前锋团变成王愿坚笔下的后卫部队,四根柴禾变成七根火柴,有名有姓变成无名战士则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加工了——根据史料记载,后卫部队不但没有落下过战士,还妥善地掩埋了路上所能看到的前头部队中牺牲的战士。
王愿坚没有参加过长征,要写长征题材的作品,亲“见”是谈不上的,只能是耳“闻”和“感受”。认真查找历史资料,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与他当时的工作密不可分——1956年,王愿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调到《星火燎原》编辑部,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的编辑工作。在征集过程中,《星火燎原》编辑部收到了很多老革命的回忆录,其中就有杨成武将军的《毛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