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指示我们过草地》(《向草地进军》)。这篇写草地行军的文章不仅在《星火燎原》上发表,还在《毛主席关怀着我们》(上海文化1958年版)一书中发表。也就是在这段征集过程中,王愿坚创作了《七根火柴》、《三人行》和《赶队》等歌颂二万五千里长征英雄事迹的作品。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其他人写的关于长征中草地经历的回忆录中有类似的情节,并给了王愿坚以创作灵感呢?
《七根火柴》创作于1958年,所以这个时间之后出现的作品就可以不考虑了。在“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征集过程中,《星火燎原》编辑部的确收到了很多老革命的回忆录,与其几乎同时的《红旗飘飘》丛书中也有不少长征老红军的回忆录,包括建国前也有一些写长征草地经历的作品,作为对长征题材有着浓厚兴趣的专业作家,王愿坚是有可能看到的,如东北书店1948年版杨定华著《雪山草地行军记》,冀南书店1947年版陆定一等著《长征的回忆》(含潘自力著《我们怎样过的雪山和草地》、蔡前著《草地》),东北书店1948年版《长征故事》(白刃著《爬雪山过草地》),《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刘统重新整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版)中涉及草地行军的五篇(谢扶民《草地行军六天缩影》、曙霞的《通过草地》、必武的《从毛儿盖到班佑》、何涤宙《绝食的一天》、莫休《松潘的西北》)。但经过对比可以看到,这些篇回忆文章,虽然也有些草地恶劣环境的描述,但几乎没有对火柴(柴火)的记忆,更谈不上作为个体的小红军的英雄事迹。事实上,在艰苦的长征中,前锋杨成武部队处境最为困难,在回忆文章里,他的记忆也显得特别悲壮。他念念不忘一个普通战士贴身藏好“引火柴”的细节,终身铭记着小战士临终时对革命胜利信心的每一句话。尤为难得的是,杨成武将军在他5000字的回忆中,涉及小红军郑金煜的就有2000字,所以对王愿坚的影响自然也应该特别深刻。
据调查,小红军郑金煜的家乡江西石城是中央苏区时候的全红县,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罗荣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宁都起义部队在石城秋溪整编成红军。中央苏区秘密金库等革命遗址、革命文物更是随处可见。长征前的最后一战——石城阻击战为中央红军争取到半个月的时间休整集结准备长征,阻击战结束后,红三军团还在石城补充了大量兵员,并于10 月8 日从石城出发踏上长征路。郑金煜很可能就是这时候参加红军的,并在遵义会议后编入红一军团,成为杨成武麾下的一名宣传队员。
小红军郑金煜牺牲前对革命的无比忠诚和始终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杨成武将军的深情回忆和高度评价,在其回忆录中对一名普通小战士着墨如此之多,让人很容易的再现出当年的一幕幕感人场景。寻找烈士就是缅怀历史!我们寻找到《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的原型郑金煜,不仅可以解决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更希望可以此告慰烈士和他长征路上牺牲的无数战友的在天之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