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的语言
|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从多方面说明事理。
二、学习类比、对比的说明方法。
三、认识本文平实、缜密、严谨的语言特点。
教学设想
一、讲授本课宜运用自读、思考、点拨的教学程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二、依据课后练习的三个层次,由浅入深,逐段阅读,然后由老师点拨,讲清要点,完成教学目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紧扣课后与第1、2段内容有关的练习讲授这两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大自然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提问:这两个“语言”的含义是否相同?大自然有没有语言,动物有没有语言?人类有没有语言?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大自然并没有语言,作者把草木的枯荣、候鸟的去来等大自然的物候现象称作“大自然的语言”仅仅是个比喻,那是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说明大自然的物候现象。为什么说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而动物没有?人类语言不同于鹦鹉,也不同于猩猩的本质特征究竟是什么?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解题
《人类的语言》是吕叔湘写的一篇事理说明文,原题为“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
三、阅读分析第1段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板书。
1
2
3
使人类不同干别的动物的特征都是哪些事儿?
启发学生填写①(吃饭),②(走路)③(说话)。
再启发学生继续填写:就这三件事而言,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是什么?
1
2
3
2.思考、研讨并回答下列问题:
(1)①“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与②“语言,也就是说话,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这两句话意思是否相同?
明确:这两句话的意思并不相同。第②句话充分肯定了“说话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第①句话加上“好像”有似是而非的意思,所以才引出下面的这句话:“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2)将文中“除了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这些限制文字删去,文章是否更精炼一些呢?
明确:如果没有这些限制文字,那么就不严谨,会造成概念混乱。动物前行不都是靠腿(如水里游的鱼),也不都是跟地面平行(如天上飞的鹰)。这些限制文字是不能删去的。
(3)为什么不说动物走路都是靠四条腿而说“有几条腿使几条腿”?
明确: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四条腿,如驼鸟、蜈蚣等。但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则是共同的。
由此可知,本文语言平实,说的都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而文字却又十分严谨、准确,没有一点漏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4)研习课后“揣摩·运用”题七。
3.思考研讨并回答下列问题: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第1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看图表,明确:“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的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其实这三件事都是极小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在这三方面,人类和动物虽有相同的地方,看似平常却又都是极不平常的,有着本质上的差别。这种同类比较方法称之为“类比说明”。动物吃的是生食,行走时大部分身体跟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不会说话,而人类吃熟食,直起身子两条腿走路,会说话,这是拿人类和动物比较,比中求异,称之为“对比说明”。
四、阅读分析第2段
1.思考研讨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这两句话都有问题,有什么问题?(见课后“理解·分析”题二)
明确:“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只会机械地模仿而决不可能“随机应变”。如见到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也不管是笑容可掬的朋友还是磨刀霍霍的强盗,都只会像条件反射一样发出一组单调的声音——“欢迎”。这就是鹦鹉所谓的“言”。再看“猩猩能言”,这个“言”也仅仅是指“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而人类的语言,它的特征“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通过比较(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鹦鹉、猩猩的“言”和人类的语言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2)研讨“积累·联想”题八。
明确:这段是讲“语言是抽象思维的负担者,而抽象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是按一定的思维逻辑来进行的思维活动。这种活动依附于语音表达出来就是人类的语言。很显然,这段文字是抓住了“抽象思维的负担者”这一特点来阐明人类语言的,而课文则是抓住“变化无穷的语音和意义”这一特点来阐明人类语言。这便是二者之间的区别。再者,这段文字和课文的相关部分都是以“鹦鹉学舌”为例跟人类说话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它们的不同特征,其说明方法是相同的。(对比、举例)
(3)研讨“喘摩·运用”题四。
明确:因为鹦鹉代表着飞禽这一类,猩猩代表着走兽这一类,比较的面越广,就越能突出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差异。相反,仅仅选择鹦鹉、八哥这一类学舌的禽鸟,反映的面明显窄了,代表性会大大减弱,使文章不够缜密和严谨,科学性不强,说服力差。
(4)研讨“揣摩·运用”题五。
明确: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语言的本质特征就在于“随机应变”的一个“变”字。那么,人类语言为什么能够“随机应变”呢?首先从变化无穷的语音来考虑,因为人类能把语音中有限的最小单位——语素组成成百上千的音节,再组成更多的双音节、多音节,这就为语言的“随机应变”创造了基本条件;再从“变化无穷的意义”来考虑,因为外界事物是变化无穷的,人类能通过思维活动来分析大千世界进而形成各种复杂的意念,再通过变化无穷的语音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最后一句小结:“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很显然,这三句话之尚的关系是先分后总。
2 小结:
(1)在第1段中,作者举出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三个特征:吃饭、走路、说话;第2段专门阐述“说话”,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其中又突出强调了语音的重要性,这就为第3段阐述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的原因做好了铺垫。可见第2段在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全文的重点段落。
(2)第2段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引用小学读书时一位“能文”的大师兄的话,提出要说明的问题;第二层运用举例和对比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人类语言的特征;第三层总结人类语言的特点。这三层意思联系紧密,属“总分总”式逻辑顺序。
五、布置作业。
课后“理解·分析”题一、1.2、二、三,“揣摩·运用”题四、五、六、七,“积累·联想”题八、1.2。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阅读分析第3段,总结全文。巩固学过的知识,实践知识迁移,变成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阅读分析第3段
1.提问:
(1)这一段主要说明什么?可分几个层次?和第2段的说明顺序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思考研讨后回答,明确;这一段紧承第2段而来,将“说话”跟“手热或图画”作对比,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的原因。全段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提出要说明的问题。(“人类语言,……不是偶然的。”)第二层将“说话”跟“手势或图画”作对比,说明声音的优越性。(“人类的视觉……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第三层总结所说明的事理(“总之……发展。”)同第2段一样,也是按“总分总”的逻辑顺序写的。
(2)本段第二层是怎样将声音跟“手势”、“图画”进行比较的?
学生思考研讨后回答,明确:作者是从四个方面将声音与“手势”、“图画进行对比的,在对比中显示出声音的优越性。①声音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碍;②声音的有效距离比手势大得多;③说话和做事可以同时进行;④说话比打手势、画画来得快。最后指出:“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这一补充说明使说明的内容更加全面、严谨和科学。
(3)练习课后“积累·联想”题八、2。(提示:文字、录音电脑……)
三、总结全文
1.本文抓住了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来说明事理。
2,比较说明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同类相比,比中求同,称为类比;异类相比,比中求异,称为对比。本文除了第1段把语言跟吃饭走路进行比较,指出这三件事都是“看起来平常而实际上极不平常”属类比说明外,其他都属对比说明。
3.这篇文章共分三段,其结构层次如下:第1段将动物与人在“吃饭”“走路”“说话”三个方面进行类比,说明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第2段将人类语言与鹦鹉、猩猩的所谓“语言”进行对比,说明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第3段从不同的方面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进行对比,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不是偶然的”。全文属层进式说明顺序。
4 引导学生自找例词、例句说明本文平实、缜密、严谨的语言特点。
5.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
四、拓宽视野,培养能力
1.阅读短文《动物没有语言》,找出课文中与此文说法相同的文字。
2 阅读《水是什么样的物质》《漫说水》,根据“预备活动”一、二题思考练习。
(蒋寿康)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人类的语言,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农村调查》序言 |
下一篇文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