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七根火柴》有感
最近,在网上听了宁鸿彬老师的《七根火柴》,颇受启发。
比较精彩的是宁老师创造性复述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读课文前,提出如下要求:
“假如有一座博物馆叫“红军博物錧”,假如你是这个博物馆里的一名讲解员,假如在你负责的展台上摆放着六棣火柴,请你以讲解员的身份,用讲解员的口吻,向前来参观的人们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这个开始十分巧妙,学生们不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阅读课文十分专注,而且复述能力得到了锻炼。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学生们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到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不需要不厌其烦地讲了。
接着,宁老师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纷纷提出自己拟出的题目之后,老师说,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七根火柴”为题呢?学生思考、讨论。明确:“七根火柴”是本文线索。这是一步过渡性的教学环节。从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到抓住小说线索并以此引出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研讨,妈教学的重点。教学过程向前推进了,却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
往下,老师抓住“火”字,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进小说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处————研究课文中所写的草地环境与“火”的关系。研究无名战士与“火”的关系。研究卢进勇与“火”的关系。在这样的推进过程中,宁老师还有两处很精妙的设计,使学生不但极大的兴趣,而且从这里渐渐走进小说中人物的灵魂。
老师范读:“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揭开纸包……一,二,三,四……”然后提问:这句话里用了活力号,说明话没有说完。在这没有说完的话里面包含什么意思呢?假如你是这位无名战士,此时最想对卢进勇说而没有说出的话是什么呢?
课文最后,写卢进勇将火柴交给指导员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请我想象一下:其中省略号中活力了卢进勇哪些要说有说的话呢?
学生要完成这样的训练是需要想象力的,但是合理的想象必有来自于课文内容的依据。宁老师通过这样一个设计,使学生又一次走进课文之中。可以说, 这两个推想民完成以后,课文 的中心意思已经不言自明了。这一切完全来自于巧妙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结尾,宁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无名战士”有名字吗?如果有名字,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呢?本来认为已经把课言语学完了的学生们,一下子又被调动起来。在学生们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之后,宁老师有一段充满感情的演说:“我想,‘无名战士’一定是有名字的,人闪通过他的党证可以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是,作者却没有给他起一个名字,作者要暗示给读者这样一个意思:这位‘无名战士’是无数为中国革命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的代表。正是那些像‘无名战士’一样没有留下姓名的,以及留下姓名的革命行列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共和国的五星红旗鲜红鲜红地飘动在天安门上空,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吧!学生们被老师的情绪感染了,他们心中的红军战士的形象越加高大起来。课堂里洋溢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感情,教学达到了高潮。
总之,宁老师的这节课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去借鉴,以促进自己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