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俭以养德
|
nbsp;
1.《俭以养德》;马铁丁,1959年。
2.《不登堂集》
3.节俭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还可能牵联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
4.这篇文章分三部分:开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围绕中心论点从三方面逐一进行阐述,结尾部分呼应开头,提出希望。
5.举了鲁迅一条裤子穿几十年的事实,讲了物质的追求和安逸的生活可以分散人们在工作、劳动、学习上的精力;还可以养成人们拖拉、懒散的作风。还举了列宁“生活俭朴,没有烟酒嗜好,从早到晚忙于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他完全不关心自己,可是却仔细地注意着同志们的生活”的例子。讲了当大多数人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时候……对良费了本来可以节省下来的国家物质财富的道理。
6.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一是从“精力”上讲,二是从“影响”上谈,三是从“后果”上说。
7.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节俭和道德品质的关系,所以作者对这一问题用了大量的篇幅说理论证,而对我国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决定我们必须节俭的道理,易于理解,只是点到为止。文章提到的人物鲁迅、列宁,事件“三反”、“五反”,大家都很熟悉,所以就写得简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使文章简洁。
8.文章的最后两段,是全文的总结,并与开头的3、4段遥相呼应,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使文章的结构显得十分严谨。
9.两个句子:①是鲁迅连一条裤子也穿不起吗?当然不是;是鲁迅吝啬吗?当然更不是。②由于平时胡花乱花而堕落为贪污犯、盗窃犯的,不是在“三反”“五反”中曾经发现过吗?
不同点:①设问句的特点是提出问题,自己回答,作用是给读者以明确的认识;②反问句的特点是:从反面提出问题,不作回答,答案就在问题中。作用是:多在讲清道理后,用它来加强修辞效果,提醒人们深思。
10.这篇文章是作者根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有感而发,可是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奢侈、浪费之风仍然存在,屡禁不止,以俭为耻,甚至有的人走上犯罪道路。我们应养成节俭的品德,为两个文明建设多作贡献。
(每题10分)
【小资料】
一、作者。
马铁丁,是现代作家郭小)I!、陈笑雨、张铁夫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于武汉工作时合用的笔名。郭小川后来成为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县人。本名郭恩大,当代诗人。1919年9月2日生。14岁时随家来到北京,先后上过中学、高级师范及工学院补习班,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爱国学生运动,同时开始写诗。1938年9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初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抗战胜利后从事地方行政工作和新闻工作。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他写了很多的诗歌,曾被誉为“战士诗人”。其诗歌富于思想性,感情真挚、豪放自由,其语言多来自群众和火热的生活,音韵镀铝,表现力强,所写的诗歌样式以“新辞赋体”(又叫“长廊体”)著称。他的著名诗作有《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祝酒歌》倒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厦门风姿》《边塞新歌》《乡村大道》《三门峡》《甘蔗林——青纱帐》《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1976年10月,郭小川不幸死于河南安阳(旅馆火灾)。他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还长于杂文与评论,著有《思想杂谈选集》(署名马铁丁)、《针锋集》等。
二、背景。
本文写于1959年8月,是针对当时一些人不了解国情,开始丢弃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大手大脚花钱的不良倾向而写的,对上呼应了党《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决议》(1959年7月),对下批评了一些人的不良习气。
三、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处世,是用宁静来修身养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行,如果不是清静寡欲、胸无奢望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如果不能沉着镇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需要安静,才能通过学习方可获得,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欲望过多,做事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怀有侥幸心理,浮躁不安就不能陶冶自己的性情。年华随着时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衰退,终于消沉下去,(结果)往往不为社会所用,凄苦地守着自己简陋的屋子,到那时再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重点内容图示。
(赵大钧)
上一页 [1] [2] [3] [4]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俭以养德,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老杨同志 |
下一篇文章: 理想的阶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