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俭以养德

sp;       佳肴               岂但我不穿棉裤而已          

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此其一            效尤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发扬光大           不亦宜乎          

俭以养德    

(二)解题:“俭以养德”即“以俭养德”。以,用。养,修养。课文第4段引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话:“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是用静来保养身体,用节俭来修养道德。本文的题目就出于此。我们并不以绝对节俭为上,而主张量入为出,适当改善生活,使生活现代化。    

(三)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准确地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是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的前提。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应注意找出显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和词语。文章第7段未有“此其一”,第8段开头有“其二”,第11段开头有“其三”,这些词语显示了文章的中间部分是从三个方面或用三个论据来论证论点的。那么,文章的前4段,就应是提出论点的部分了。    

(四)既然文章的前4段是提出论点(亦即“立论”)的部分,那么,论点在哪一段中?    

这4段中,表述作者主张的话有三句:    

(1)我们只是认为:无节制地信手乱花,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有修于节约精神的。    

(2)“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适用于整个国家,每个集体,每个家庭,也适用于每个人。    

(3)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养身,俭以养德。”节俭不仅是经济问题,还可能牵联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    

哪一句是全文的论点?我们不应孤立地看这三句,要将这三句与全文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判断。后面展开论述的“其一、其二、其三”都是从对道德品质的影响的角度来写的,可见作者并不想一般地谈节俭,而是看重谈节俭与品德的关系。因此,只有(3)句才是全文的论点。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本结构有一点相似:都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成的。    

(五)分析文章的第一部分。    

释词: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天理:天然的道理,不容怀疑的道理。        

人情:人之常情,人的正常情感。        

无节制地信手乱花:信,随意、放任。        

故作惊人之谈:故意说出令人吃惊的话。    

提问:“啊哟哟,同志,何必那么生气?我们并不是吝啬鬼……”句中的“同志”和“我们”分别指哪些人?    

“同志”即文章开头说“我的劳动所得,我愿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着吗”的一部分追求奢侈生活的人。“我们”指包括作者在内的主张富日子穷过,提倡节俭的同志。    

提问:为什么作者不采取开门见山的办法,一开始就提出论点,而要通过争论引出中心论点?    

因为节俭朴素已经是个老话题,如果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容易使人以为是旧调重弹,不乐意读下去。尽管是老话题,又确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因为有一部分人只承认拿公家的钱铺张浪费是不对的,花自己的劳动所得,则是自己的“神圣权利”,谁也管不着,即使是随意浪费也可以。本文通过对话,把这一部分同志有代表性的理由提出来,就使文章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新鲜感,对有这种错误思想的人和关心这个问题的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再加上作者用了“啊哟哟,同志,何必那么生气”这样亲切而幽默的语言,又用了《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终伸出两个指头,要家火熄掉灯盏中两根灯中的一根才咽气的著名典故,就使文章的开头饶有趣味,使读者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欲望。    

提问:“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有节制地满足自己合理的物质要求”一短语中加点的部分是什么成分?起了什么作用?如果去掉这些成分,句子变成“改善自己的生活,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可以吗?    

“适当地”和“有节制地”是短语中的状语,对动词“改善”和“满足”作出严格的限制,表明这种生活的改善和满足不是无限制的、任意的,只能是恰当的为客观条件所容许的。    

“合理的”是定语,对“物质要求”作了严格的限制,超出“合理”的范围,这种物质要求就是不正确的,会把人引向错误甚至犯罪的道路。从这里看来,作者的语言尽管轻松幽默,有生活气息,但绝不是随意写来,而是字斟句酌,有严谨的科学性。    

第一部分的4个段,1、2段否定了一些同志的错误观点,属反面论述;3、4段提出作者的观点作为全文的论点,属正面论述。    

(六)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首先分析第二部分中的第一个层次。    

提问,释词:   

佳肴:好的菜肴;肴:鱼肉等荤菜。    

岂但: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但”。    

而已:罢了,就算了。岂但我不穿棉裤而已:我哪里是仅仅不穿棉裤就算了。    

累:①lěi累累,接连成串。②lěi积累。③lěi屡次。④lěi牵连。⑤lèi疲劳、操劳。文中应是第④种解释,工作被生活所累,意思是工作受到生活的连累、影响。    

一个人的脑子,容量总是有限的:容量,通常指容积的大小或容纳的数量,文中是用后一种意思,指人脑所能思考的问题的数量。   

此其一:此:这,其:那。这是那第一条理由。    

提问:这一层的意思是什么?    

这一层里,主要的说理的句子有几句:①脑子里过多地想着一顿佳肴……之类,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考虑工作和劳动。②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③物质的追求和安逸的生活可以分散人们在工作、劳动、学习上的精力;还可以养成人们拖拉懒散的作风。比较起来,②句含蓄,工作怎样被生活所累,是没有清楚的说明的。①句和③句意思相近,但③句意思更全面些,是第一层的结论,以这一句作为层意比较恰当。    

提问:这一层里,既有说理的部分,又有举出事例的部分。如果只是说理,把事例去掉;或是只写事例,不写道理,可以吗?为什么?    

文章不写事例,也是可以把道理讲清楚的。这一层次,作者一开头就讲了人脑的容量有限,过多地想享受,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考虑工作和劳动。但这样写,还没有足够的令人信服的力量。人们会问:这是不是个普遍的规律呢?作者选择了鲁迅的例子,再加上“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这就非常有力地论证了上述的道理。事实胜于雄辩,典型事例在论证中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    

为什么一定要选鲁迅的事例呢?选其他人的事例,例如“我隔壁一个青年,他为了考上成人高等学校,日夜读书,不看戏,不逛公园,不串门”,这样的事例行不行呢?    

议论文选用的事例一是要能够证明论点,二是要典型。鲁迅不换新棉裤、不换新棉被、不换藤绷或棕绷,不换厚褥子,都属于克制物质享受方面的要求。鲁迅在工作上的成就,他对我国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伟大贡献,是举世皆知的。连他都说工作会被过于安逸的生活所累,这个道理就是于真万确的了。如果将鲁迅的事例换上了毛泽东周恩来或其他著名人物的类似事例,也是可以的。而上述这个青年一无工作上的突出成就,二来“不串门”根本谈不上是物质享受,这个事例既不典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俭以养德,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提醒幸福
    卧看牵牛织女星
    从《七根火柴》谈起
    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说课稿)
    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教案
    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的故事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教案
    更多情感、哲理美文点此阅读
    木兰诗
    七根火柴 同步练习题
    《七根火柴》教案
    《七根火柴》的真实性与倾向性
    《七根火柴》读后感
    勇气
    七根火柴同步练习题
    《七根火柴》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精品教案
    《七根火柴》读后感
    为《七根火柴》流泪 她走上教师岗位
    《七根火柴》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下:七根火柴教案(2课时…
    在这里找到“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教案
    读《七根火柴》感悟长征精神
    9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争议式教学设计
    选择远方 ,风雨兼程-《七根火柴》教学…
    《惊弓之鸟》说课稿
    小人物之二十——七根火柴
    绝唱
    分马
    白蝴蝶之恋
    纪念白求恩
    小橘灯
    梅岭三章
    七根火柴
    苏教版教案《七根火柴》
    卖油翁
    大自然的语言
    初一期末总复习
    咏柳
    诗词五首
    宋定怕捉鬼
    挖荠菜
    口技
    桃花源记
    听潮
    数字杂说
    《谈骨气》课堂实录及评说
    社戏
    谈笑
    苏州园林
    在烈日和暴雨下
    2000学年第一学期初一级语文复习计划
    短文三则
    白杨礼赞
    爱莲说
    中国石拱桥
    有的人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老杨同志
    回延安
    怀疑与学问
    故宫博物院
    曹刿论战
    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与评点
    短文两篇
    北京立交桥
    北京立交桥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教学说明
    向沙漠进军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白毛女》选场
    诗词五首
    工之侨献琴
    出师表
    回忆我的母亲
    《农村调查》序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十三岁的际遇
    盘古开天辟地
    《七根火柴》读后感
    皇帝的新装
    古代英雄的石像
    寓言三则
    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
    《论语》十则
    向沙漠进军
    秋魂
    花的话
    秋魂
    短文两篇(初中)教学目的
    诗词两首
    《孔乙已》的十种导入法
    孔乙己
    古诗词曲五首
    第15课《七根火柴》导学练测资料包八…

    捕蛇者说
    一件珍贵的衬衫
    我的叔叔于勒
    陈涉世家
    出师表(第一课时)
    理想的阶梯
    “友邦惊诧”论
    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论雷峰塔的倒掉
    《七根火柴》教学设计及评析
    短文三篇马说
    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介绍《应用文写作知识》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七根火柴》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
    驿路梨花
    驿路梨花
    挺进报
    谈骨气
    一面
    七根大柴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
    听《七根火柴》有感
    人类的语言
    人教版  《七根火柴》说课稿
    探寻《七根火柴》主人公原型
    徐占权:长征“七根火柴”的故事
    《七根火柴》、《三人行》:反观长征…
    《七根火柴》——历史与人格的较量
    诗五首
    《七根火柴》教学设计及评析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