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邦惊诧”论
|
一、复习《说谦虚》等议论文,预习知识短文《立论和驳论》,理清什么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二、朗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初步体会排比反复句的作用。
三、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出文章结构层次。
四、领会“理解·分析”题一、二、三。
第一课 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并理出全文思路,明确敌论及敌论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篇议论文,无非是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有的议论文,是正面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以表明赞成什么,在赞成中自然申述了自己反对什么。从论证的方式看,这种议论文就是立论文,如我们已经学过的《说谦虚》等。有的议论文,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以表明反对什么为主,在批驳中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论点。从论证的方式看,这种议论文就是驳论文。我们接着要学习的《“友邦惊诧”论》就是这类文章。
二、解题。
从题目看,鲁迅先生要批驳的是所谓“友邦惊诧”,可见题目上的引号是不能漏写的,它表明这四字是引文,“论”是评论。那么,这加了引号的“友邦惊诧”究竟是什么东西?
三、研习新课。
1.学生齐读课文第1段。思考:鲁迅先生一开始就写道:“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根据下文,作者认为略有知觉的人都知道一些什么?
提示:齐读“这回学生的请愿,……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这一句,揭示了学生请愿的原因,“日本占据了辽吉”,说明大好河山论于敌手;“南京政府束手无策”,何等软弱无能;“单会去哀求国联”,一副投敌媚外的丑态;“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狼狈为奸,一丘之貉。
2.根据课文的注释以及这一段的有关内容,清说说学生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去请愿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示:“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反动政府集中兵力“围剿”革命根据地,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结果不到一个月,东北全境大部沦于敌手。“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声称已“诉诸国联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决”,去哀求英法等帝国主义控制的“国联”,而“国联”却“同日本是一伙”,对日本采取纵容态度,怂恿日本步步进逼。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主义”的反动政策,“国联”怂恿日本帝国主义的无耻行径,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巨大义愤,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茶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12月17日各地学生第三次赴南京请愿,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蒋介石反动政府竟令军警镇压,在珍珠桥酿成惨案。
3.从历史背景看,学生运动是正义的运动。所以鲁迅先生说,这道理是“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里的“只要……就……表示条件复句的关联词,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讨论,提示:这组关联词语,把学生的正义性作了最大限度的肯定,对学生表现了强烈的同情,而当局却不以为然反而高唱“读书啊,读书啊”,这岂不暗示他们是一群毫无良知的民族败类?
4.当时,东北已经没有学生的安身之地。(齐读:“报上不是说过,……就枪毙吗?”)学生们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放下书包来请愿。在如此“可怜之至”的情况下请愿,其结果又是如何呢?齐读“不道……‘国将不国’了”,找出作者表示愤慨的关联词语。
提示:作者在一开始就指出,“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次学生请愿是正义的,爱国的,“不道”(没有料到)国民政府“却……又……而且……”这几个关联词语,把村者对敌人的愤怒发挥到了极点。
5.再读“不道……”一句,体会这一复句中作者感情阶层次关系。
讨论,提示:国民党政府对国土沦丧的麻木不仁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不道……却……);他们对“可怜之至”的学生不仅毫无同情,又横加一系列莫须有的罪名(又);这还不算,竟还据此说什么“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而且)。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愤激之情,无以复加。
6.在这一复句里,作者实际上揭示了敌人的论据及论点,具体的语句是:
提示:敌论点:“友邦人土……国将不国”,敌论据:“捣毁机关……悉被破坏”。
7.国民党政府的通电内容是不是课文里所述的这一部分?你能否在这段文字中找出有关词语加以证明?
讨论,提示:国民党政府的通电,全文共有300多字,为了使文章批驳的目标集中,切中敌人的要害,鲁迅先生只集中要害所在的53字。可见写一驳论文,集中目标,切中要害很重要。这从“又加上”的“又”字可以看出,说明强加给学生的莫须有罪名很多,只不过是各种罪名之中“又加上”文章所引的这一罪名罢了。
8.一般驳论文的写法总是开门见山摆出敌论,而本文为什么先详细说明学生请愿的背景,最后才引出敌论呢?
提示:比较充分地揭示了学生请愿的背景,指出学生是在国土沦丧,学校逃散的悲惨境遇下才来请愿的,这就有力地肯定了学生的正义、无事和值得同情,而敌入残酷镇压学生的爱国运动,还给他们加上种种罪名,摆出这些背景,使敌人的谬论在被引出之际便显得极为荒谬。这样写要比只摆出敌论要有力得多。
9.齐读第1段。摆出敌人的论点后,鲁迅先生表示了怎样的看法,请学生找出相应的段落。
提示:齐读2—7段。
10.鲁迅先生用怎样的事实驳斥敌人的论据,学生默读有关段落。
提示:第8段。
11.据此,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并各用三个字概括。
提示:(l)树靶子,(2)驳论点,(3)驳论据。
四、练习。
1.驳论文的写作,要求把所驳的错误说法摆出来,然后加以批驳。这篇驳论的第1段,并不是仅仅摆出对方的反动观点。如果是,完全可以这样来写:
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国民党政府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的文里,还给学生加上许多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鲁迅不是这样写的。请你对照原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不好,原文的写法好在哪儿?
参考答案:原文一是比较充分地揭示了学生请愿的背景(参见’’研习新课”部分第8“提示’’),二是把敌论的论据与一“论点一并摆出来。这就把敌人对学生无端诬陷的丑恶嘴脸暴露得更鲜明。此外,语言上也不同,如“只要……就……”“不道……却……又……而且……”(参见“研习新课”部分第3、5“提示”)。
2.找出课文中运用反语、排比反复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附:板书设计
“友邦惊诧”论
鲁迅
树靶子(l)只要……就
(集中目标)不道……却
又“捣毁机关……悉被破坏”(敌论据)
而且“友邦人士……国将不国”(敌论点)
驳敌论(2—7)
驳论据(8)
&n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友邦惊诧”论,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理想的阶梯 |
下一篇文章: 怀疑与学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