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专第二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
研究报告。 [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教学方案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设计。 (一)按课文编排程序设计。 课文分为教读课文、选学课文和自读课文三类。进行教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探索性学习。进行自读课文的教学,应该体现由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一种形式是学生在课堂上快速阅读课文,然后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由教师作出结论。另一种形式是事先把分析课文的任务交给几个或几组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查阅资料,拿出分析意见,在课堂上各抒已见展开讨论。 三篇教读课文五课时完成。其中《荷塘月色》两课时,《故都的秋》两课时,《记忆》一课时;选学课文《给我三天视力》两课时;三篇自学课文《西安这座城》、《老屋窗口》、《我的空中楼阁》分别采用“研究学习”中的“问题引路教学程序”和“要点式探索形式”,在粗通文意的基础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运用比较方法选择有价值信息。按照教学要求,设计引路问题,学生自行阅读。 (二)按照研究性学习规则设计。 首先,通读各篇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教师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学生占有资料后自行读书,筛选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带着指令有目的去筛选信息,然后将自己阅读所得在课上交流。 (三)按照“言语学习规则”设计。 语感能力的形成,一般要经过感知言语符号→进入言语情境→尝试言语实践→总结言语经验→形成言语直觉这样一个过程。教学中用《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记忆》做模本,选择精典的言语范例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用自学课文《西安这座城》、《老屋窗口》、《我的空中楼阁》对学生进行“感知语言”的训练。 [单元教学程序]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在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一、教材与教学对象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 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却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3、能力目标:掌握通感、比喻的妙处之所在;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赏析。 2、领悟文中作者想暂时忘记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记的那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矛盾情绪 。 难点:1、作者为什么要联想到江南的采莲,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 2、掌握通感这种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 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宜采用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 第二课时:品味作品的语言,理解比喻、通感、叠字运用的妙处,赏析课文典雅和充满诗意的语言。 六、教学内容及步骤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一轮圆月渐渐升高了,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于是便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 2、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文学研究会成员。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3、介绍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在“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4、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荷塘月色》写的是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散心,排解苦闷,去观赏月下荷塘时所见到的景色和此时此际的心情。全篇的“文眼”是开头的“心里颇不宁静”一句,尽管文中一会儿写“动”,一会儿写“静”,一会儿写“幻觉”,一会儿写“实感”,一会儿描摹眼前,一会儿展开联想,“形”确实很散,但始终没有离开“颇不宁静”这一“文眼”。 5、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6、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这静谧的环境和自己在这环境中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一开头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既简略地勾勒了荷塘周围的情景,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段末“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欣赏月色的淡淡喜悦。 第三部分(第4、5、6段):描写荷塘月色,是全文重点所在。文章先写月光照耀下的荷塘,次写荷塘上的月色,再环顾荷塘四周,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在作者笔下,这宁静而幽美的境地,充满了诗情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语文学习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职专第二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沁园春•长沙 教案 |
下一篇文章: 沁园春 长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