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扁鹊见蔡桓公
|
教学内容:扁鹊见蔡桓公 本文是一篇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写了蔡桓公得病却盲目自信,一再拒绝扁鹊的劝告,不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的故事。它启示人们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性。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并深入体味其中的道理—— 1.反复诵读,了解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写法。 2.学习并积累一些重点词语。 3.细心体味凡事应防微杜渐,及时克服自身存在的缺点的道理。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年韩国人,著名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他和李斯同处于荀况门下。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与庄周、孟轲、荀况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其代表作品有《说难》、《五蠹》等。 二、作品信息 1.《韩非子》是韩非的政治著作汇编,现存五十五篇,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思想最重要的文献。《韩非子》的文章说理周密,逻辑性强,笔锋犀利,文辞繁富,善于组织寓言、传说故事进行说理与论辩,增强了政论文的文学性。书中许多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历来为人们喜爱、传诵。 2.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莫阝(今河北任丘)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融入文本 一、整体解读 开篇写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这是故事的发生。 “立有间”,极言扁鹊观察细心。“疾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突出了他诊病的准确,并极言他医术的高明。 对桓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不应”、“又不应”等神态和语言的描写,使一个固执、自负的形象跃然纸上。 写两人第四次见面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这是故事的发展。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使文章有了一个小的波折,扁鹊“还走”说明桓侯的病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也从侧面突出桓侯讳疾忌医,固执到了极点。 交代了事情的结果——桓侯病死。这是故事的结局。 “居五日”、“桓侯体痛”说明了病情发展之快,之严重,确切地交代扁鹊诊断无误。一个“索”字极言此时寻找扁鹊已无济于事,极大地讽刺了桓侯讳疾忌医。 二、问题研讨 1.本文不到二百字,叙述了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两个人物,出现了许多波折。请认真诵读本文,梳理文章的条理,体会文章的主旨。 这三部分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符合事实,引人入胜,使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加严密,增强了说服力。 2.蔡桓公的病开始不重,最后却不治而死,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这一切都是由蔡桓公讳疾忌医、固执己见造成的,并阐明了一个凡事要防微杜渐,及早筹措,不能盲目自信,不可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的道理。 三、名句鉴赏 1.立有间。 此句只用了三个字就极言了扁鹊的审慎态度及职业习惯。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突出了蔡桓公不听忠告,傲慢刚愎的性格特点。 3.望桓候而还走。 形象地描写出扁鹊的恐惧心理及医生身份的低微。 四、靓点点击 1.本文刻画人物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扁鹊的善意规劝与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了鲜明对比,揭示讳疾忌医的可悲,可鄙。通过对比所阐释的道理更易被人所理解,所接受。 2.以事明理,寓意深刻。本文借扁鹊为蔡桓公治病遭到拒绝,桓侯最后病死这个故事,说明有了错误、缺点不要拒绝别人的帮助、批评,要及早改正,否则,发展下去将不可收拾。文章还有明显的劝喻色彩,耐人寻味,给人启示与思考。 五、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 ②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 ③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①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古义是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有“停留”、“过了”的意思。今义为“居住”或“住所”。) ②不治将益深 (益:古义是“更加”的意思。今义多用作名词,如“效益”、“利益”,或形容词,如“益处”、“益虫”。) ③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是:古义相当于“此”,译为“这”、“这个”、“这样”。现代汉语中是表判断的助词。 请:古义“问”的意思。现代汉语多用作动词,有“求”、“邀”、“聘”的意思,是个敬辞。) ④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副词。此为古义。今义:“事故”,或表“所以”、“因此”。) ⑤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为“跑”。今义是“行走”。) 4.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也”表判断。句意:病在肌肉里,是针灸能够治疗的。) ②省略句 A.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此处为省略主语,“病在肌肤”,主语“病”,承前省。句意:病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此处为省略宾语。“以”是介词,后省宾语代词“之”,即“以之为功”,“之”代“好治不病”。句意: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③倒装句 臣是以无请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以”,连词,作“因为”讲;“是”相当于“此”,译为“这个”。“是以”一般译为“因此”。句意: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体验活动 我们现在已学习了三篇古代寓言故事,我想你一定喜欢上了寓言或对寓言更有兴趣了。请你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古代寓言故事,并抄录下来,同时写出寓意,然后我们进行一次竞赛,看看谁积累得多,寓意概括极好。 自见为明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人的智力和见识像眼睛一样),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蝏(tíng)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选自《韩非子•喻老》) 莫三人而迷 晏子聘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今宴人与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练习全解 一、阅读课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蔡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一见桓公,扁鹊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态度是说“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二见桓公,扁鹊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公的态度是“不应”、“不悦”。三见桓公,扁鹊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公的态度是“又不应”、“又不悦”。四见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的态度是“故使人问之”,结果被告之:“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临死急索扁鹊,但已无济于事。这样变化的原因是蔡桓公固执、刚愎自用,一而再、再而三地讳疾忌医,导致病情越发严重,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并最终不治而死。 2.这篇课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了有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粗体字词。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为:即以(之)为,把(它)作为。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望:远远地看。还:回转,掉转。 3.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地。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巳逃秦矣。 索:寻找。
自主实践 一、语言实践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立有间( )腠( )理还( )走 汤( )熨( )火齐( )骨髓( )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同时翻译句子。 (1)望桓侯而还走。 (2)汤熨之所及也。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语文学习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
下一篇文章: 《江村小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