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魏晋诗三首
|
汉魏晋诗三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诵读并背诵这3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作借牛郎织女星描写想像画面的奇神和美丽,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鉴赏《迢迢牵牛星》、《短歌行》。 ●教学步骤 一、学习、鉴赏《迢迢牵牛星》 1.导入 牛郎织女故事。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关于牵牛与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中已有提及,但还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傲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迢迢牵牛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借神话故事抒写了夫妇离别相思之情。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模仿民歌所作,是民歌体的文人诗,艺术造诣很高,为历代文人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朗读、感知 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3.疏通、理解 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4.咀嚼、鉴赏 整体鉴赏: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叠字的表达效果。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叠字“迢迢”和“皎皎”兼写牵牛星和织女星,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这是诗人遥望银河中的牵牛星、织女星。从远景写起。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人视线移到织女星,写织女织布。“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山远而近,先人后物。“纤纤”和“札札”,形、声生情。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织女织成布,才能同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出布,直哭得泪如雨下。银河水清又浅,又能相隔多远呢?可是不能相会。揭示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这里由事(不成章)而人(零如雨),再到人之忧思。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写水之物貌,清浅的样子;“脉脉”写入之情貌,含情的样子。“盈盈”和“脉脉”,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景情并生,哀怨动人。这两句揭示矛盾之鲜明,表情之深切,景情之交融,声情之并茂,雅俗之兼得,堪为诗歌上乘。 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平易流畅,而作者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运用叠音词,工整细致地把思妇的浓烈思念之情、不能相见的无奈,形象地展示于读者面前:你看那“纤纤”的织女之手,你听那“札札”传递的织机之声,你看那“盈盈”的水之清浅貌,再看那“脉脉”的人之含情貌。水貌和情貌如此之美,景情并生,哀怨动人。叠字的运用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和情思,又增强了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 5.熟读背诵 二、学习、鉴赏《短歌行》 1.导入 曹操唯才是举。 2.朗读、感知 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3.疏通、理解 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4.咀嚼、鉴赏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 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总之,第一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 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厂。“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厂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稀”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的说来,这首诗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5.熟读、巩固 6.布置作业 选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他诗篇和曹操的其他诗篇。 第二课时 学习、鉴赏《归园田居》。 ●教学步骤 1.温故导入 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桃花源记》。 一千六百多年来,这篇不足400字的《桃花源记》,不知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唐代王维以为那是神仙境界--“春来遍地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韩愈干脆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园之说诚荒唐。”梁启超也说过:桃花源只不过是东方的乌托邦。 提问: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这样一个引人入胜的世外桃源呢? 明确:东晋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陶渊明深感痛苦和不满。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压迫、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 桃花源只不过是东方的乌托邦,可望而不可即;现实中,陶渊明厌弃官场,回归田园,安贫乐道,悠然自得。今天,我们欣赏他的田园牧歌《归园田居》。 2.朗读、感知 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3.疏通、理解 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4.咀嚼、鉴赏 陶渊明41岁弃官归田,决心退隐和躬耕。一年后,作《归园田居》五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全诗20句。前6句回忆弃官前。陶渊明“性本爱丘山”,可是迫于生计当了官,“误落尘网中”,从少年算起“一去三十年”。一个“误”字饱含了无限的辛酸、沧桑。中10句写归田园。可是,自己还是本性“爱丘山”,正如“羁鸟恋旧[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语文学习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11、中国石拱桥 |
下一篇文章: 作文训练一(关于审题立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