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魏晋诗三首
|
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二 关于陶渊明 陶渊明诗歌的高超的技巧和独特风格也是它们所以被传诵的重要原因。我们常说陶诗的特色是朴素、自然。这些朴素的诗句,看起来作者似乎全不费力,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诗人如果没有神妙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就不可能用很平易的词句生动地显现出事物的形象。例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一诗中,写雪景用“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十个字,把雪的轻虚洁白的形象写得十分传神,被历来的批评家所推崇……这就是作者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最突出的特征,传神地表达出它的形象之故。陶诗中许多写景的名篇都具有这个特点。它们对描写的事物,往往只用淡淡的几笔,把它的神态突出地显示出来…… 陶诗另一特出的优点是,比同时代诗人的作品显得尤其浑厚和完整。陶渊明继承了汉魏诗歌“气象混沌,难以句摘”(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作风,讲究通篇的浑厚,不去斤斤追求一两句名句…… 此外,简洁和含蓄也是陶诗的重要特点。 (摘自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三 《短歌行》赏析(蔡厚示) 曹操集子里现存《短歌行》两首,我这里说它的第一首。一千七百多年来,这首诗脍炙人口,被认为最能代表建安时期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 “短歌行”是汉乐府一个曲调的名称。王士说:“曹氏父子兄弟往往以乐府题叙汉末事”(《带经堂诗话》卷四),意思就是说他们往往用古代民歌的形式写当代现实的题材。曹操的诗更几乎全是这样。 这首诗的主题有过争论。唐代吴兢说它是“言当及时为乐”(《乐府古题要解》卷上),就遭到清人张玉穀“何以掉其轻心”的讥评。张玉穀认为:“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古诗赏析》卷八)看来张玉穀的理解是正确的。改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这首诗的主题就是表达作者思贤若渴的心情和对人才的尊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开头,诗人就由眼前的酒宴和歌舞场面说开去,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年华的消逝。从表面看,似乎曹操提出了一个“人生当及时行乐”的消极主题,甚至因此被后世许多悲观之士引为口实;而实际上刚好相反: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应及时努力的思想。它通过微吟低唱的形式,倾吐慷慨激烈的心曲。魏源说:“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诗比兴笺·序》)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诗比兴笺》卷一)汉高祖刘邦思得猛士以守四方,曹操想求贤才以定天下,他们的思想基调确是很相似的。 “对酒当歌”的“当”字究竟是作“面对着”解还是作“应该”解呢?前人也持不同的看法。吴淇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六朝选诗定论》卷之五),显然持前一种解释;王尧衢说“先言对酒必当歌咏”(《古唐诗合解》卷三),显然又持后一种解释。我以为中国古典诗词往往有多义性,只要两说俱通,不妨并存。对着酒当着歌也好,对酒时必当歌咏也好,无非都是说有酒有歌,毋须为了人生的短促而消沉颓丧罢了。这一大段,似乎纯发议论;但梗概不平之气贯注首尾,有力地振动全篇。诗人不写觥筹交错和轻歌曼舞之景,而独抒身居廊庙心忧天下之情。诗撇开了对空间的描绘而转为对时间的思索,即由对酒当歌转为惜往日,给人以放浪恣肆之感。这是就曹操诗歌的风格说的。若就诗里的意境而言,则如吴淇所说“劈首‘对酒当歌’四字……截断已过、未来,只说现前,境界更逼,时光更迫,妙传‘短’字神髓”(《六朝选诗定论》卷之五),给人展出一个紧逼迫促的境界。它使读者从现实生活中去探讨人生哲理,从朴素的形式中去寻求深长的意绪。这样,全诗“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点,在首章中就揭示得很清楚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八句中除三、四两句外,有六句引自《诗经》。前两句引自《郑风·子衿》,原诗首章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说的是一个女子在热烈期待着所欢男子的到来。后四句引自《小雅·鹿鸣》,这本就是古代宴饮宾客时唱的诗。曹操引古喻今,自不免启人思接千载之上。当读者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很自然地会勾起各种联想。从表面看,曹操的话只有“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两句;但他通过借古以讽的手法,举少总多,联类无穷,婉转而清晰地吐露了自己深挚的情意。前半写他求贤才不得时的日夜思慕;后半写他求贤才既得后的竭诚欢迎。两相对照,意极分明。加上“青青”写色,“呦呦”写声。诗中有色有声,更顿觉词采鲜艳、音韵悠扬多了。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duō)”一作“辍(chuò)”。我赞成作“掇”是。显然诗人这时正奇想天外:明朗的月亮,什么时候能把它摘到手呢?后来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诗句应即由此夺胎。这两句写得委实精彩!它除了显示诗人不失赤子之心想“上九天揽月”外,还作为一种比兴手法,因小见大,暗寓贤才何时求得和理想何时实现等丰富含义。诗人因求贤才不得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又因贤才远道来归附自己而喜不自胜──“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这一忧一喜、忽忧忽喜的矛盾心理,正完满地表现了诗人思贤若渴的主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人融情入景,因抬头见月明星稀,乃顿生孤寒寂寞之感。接着又静中见动,以“乌鹊南飞”之景隐喻无所依托的贤才。沈德潜指出:“‘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古诗源》卷五)诗人因怜贤才的无所依托,渴望其归己,遂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做比方,引“周公吐哺”的典故作勉励,表明自己求贤不懈的耿耿赤忱,希望能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总之,这首诗立意深远,风格别致。它集抒情、写景、叙事、说理于一炉,而能相互发热增辉。吴淇说它“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六朝选诗定论》卷之五),是颇中肯綮的。全篇音韵铿锵有力,韵脚或八句一换,或四句一转,既摇曳生姿,又错落有致,真能给读者以无穷的审美享受。陈明评此诗为“跌宕悠扬,极悲凉之致”(《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也很识味。 刘勰论及建安文学时指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篇)就“志深笔长,梗概多气”而言,这首诗确不愧为建安诗歌的代表作。就题材而论,它并不特别,但无论它写什么,都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和饱含着激越的感情,因此它能充分显示出“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风格。我以为,这首诗之所以能赢得古往今来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即由此缘故。 至于此诗写于何时,目前尚难确定。《三国演义》说它写于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夜宴长江之时,固然是出于小说家的虚构;苏轼《赤壁赋》引此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两句后,紧接着就叙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似乎也暗示此诗写于此时,同样是出于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这种虚构、想像和推测尽管都是合理的,但由于缺乏可信的史料为根据,还不能作出准确的结论。因此我以为姑且存疑为是。 (选自《汉魏南北朝隋诗鉴赏辞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上一页 [1] [2] [3]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语文学习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11、中国石拱桥 |
下一篇文章: 作文训练一(关于审题立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