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魏晋诗三首
|
林,池鱼思故渊”。弃官,回到田园中居住,开荒,守拙,生活在自己开垦的田园。诗人描绘了田园风光,近景方宅、林园,远景远村、狗吠。最后四句又回到眼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环境清幽,心境闲适,更知以前“久在樊笼里”,而现在“复得返自然”,真正回到了自己“性本爱丘山”的田园生活。 诗人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平平淡淡的田园农家生活,并且着意对照前后的“误落尘网中”和“久在樊笼里”而发感慨,这就鲜明地表现“性本爱丘山”“复得返自然”的品性和喜悦,更令人深思、回味。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这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为促进学生鉴赏,可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 误入尘网中→复得返自然(我欲乘风归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理清作者思路:摈弃世俗回归本性→田园美景村居之乐→本性复苏心旷神怡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表现出诗人归田后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都诗意盎然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5.总结、点化 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同学们含英咀华,在阅读诗歌的实践中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6.熟读、背诵。 7.拓展、延伸 田园牧歌似的诗歌: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金刚怒目似的诗歌: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提问:作者41岁辞官归隐,《读山海经》写于60岁。陶渊明归隐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还会有《读山海经》(其十)这样的诗歌呢?请用知人论世的评论方法谈谈自己的见解。 明确:陶渊明出身没落士族,年少时有过“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豪举,很希望出仕后,建功立业。谁知当一任小官后,竟受不了官场的污秽黑暗。即使后来为生存计而出仕,仍然无法忍受污浊、昏暗的官场生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痛苦地选择了退隐归耕的道路。虽然归隐了,而壮志未酬的遗憾,常令他心魂悸动,悸动的情绪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他的诗中。这首《读山海经》就是借精卫、刑天的壮举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隐情。诗的最后两句“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即“往昔的雄心全是空有,好的机会哪里再能等来”,看似对精卫、刑天的婉惜、同情,实际上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深层的壮志未酬情感的流露与写照呢? 8.迁移练习 ⑴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1994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1题):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⑵李清照的《醉花阴》下片中的“暗香”具体指什么?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9.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选题设计--陶渊明的田园情结与仕宦情结的矛盾统一研究。 研究方法: ⑴溯源法:陶渊明实践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也接受了道家朴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蔑视权贵的思想,所以他归隐,但虽过了20年的隐居生活仍不能忘却尘世,根源何在? ⑵比较分析法:《归园田居》、《饮酒》等田园诗与《拟古》、《读山海经》等一些咏史诗进行比较阅读分析。 ⑶文献法: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资料以开拓视野。 参读书目: ⑴《汉魏六朝诗译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⑵《古诗三百首》,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版。 ⑶《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⑷《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⑸李华主编《陶渊明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年版。 ⑹《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10.布置作业 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感受、比较《诗经》四言诗、《离骚》骚题诗、汉魏晋诗五言诗的语言节奏。 附:板书设计 爱田园-个性、思想 《归园田居》 田园美-虚淡、静穆 超俗不羁的品质 陶渊明 平和、淳朴 闲适愉悦的心境 心情娱-淡泊、宁静
※资料库 一 《古诗十九首》 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南朝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古诗”作品在梁代尚存59首(《诗品·古诗》),但今存仅30多首,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在梁、陈时,对“古诗”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已有异议。刘勰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即枚乘);其《孤竹》(指“冉冉孤生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指曹植、王粲)所制。”(《诗品》)大约由于“疑莫能明”,萧统《文选》把所选19首诗都归之无名氏,然而徐陵《玉台新咏》却又把其中的8首确定为枚乘《杂诗》。这样,在大体肯定“古诗”为汉代作品的同时,对于其中是否有西汉枚乘、东汉傅毅、汉末魏初曹植、王粲的作品,究竟是两汉产物或者都是东汉作品等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明人王世贞就猜测其中“杂有枚生或张衡、蔡邕作”(《艺苑卮言》)。现代学者大多摆脱了前人成见的纠缠,主要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取得了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也,既获者贤已而遂往,羡慕者并驱而追之,悠悠皆是,孰能不然者乎?”(徐干《中论·谴交》)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语文学习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11、中国石拱桥 |
下一篇文章: 作文训练一(关于审题立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