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教学设计
|
二十二、《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句练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先做个对句练习。我说上句,你们按照对句的一般要求,对出下句。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 (生:万条垂下绿丝绦) 《咏柳》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江南好》 师:大家的对句中,都有一个什么字?二者的绿有区别吗?(前者是嫩绿,后者是浓绿;嫩绿明亮、轻盈,浓绿和平、安静。)王安石也有一句诗,将“绿”字用得最传神的,这句诗是——(生: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 师:对,一个“绿”字就现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江南春天。贺知章、白居易、王安石都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朱自清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去梅雨潭和朱先生一起“惊诧”绿的丰韵!(板书课题) 二、速读课文,理清线索。 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三个点明观察点的词语。(点拨:何谓观察点?就是观察描写景物所处的位置。) 看看在在这三个观察点上,观察的景物及观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板书: 坐在亭边 【梅雨亭】 走到山边 站在水边 【梅雨瀑】 【梅雨潭】 (远眺) (近观) (眼前) 2、明线索,理顺序。 由观察点可知,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踪)写景顺序是怎样的?(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在由高到低)有主次详略之分吗? 坐在亭边 【梅雨亭】 走到山边 站在水边 【梅雨瀑】 【梅雨潭】 (远眺) (坐观) (眼前) 远——————————— 近 低—————高————— 低 略———————— 详 三、借助诵读,点拨品味 1、听配乐朗读(录音),说感受,找感受。 ①不看书,让我们凝神屏息,全身心地去感受这“绿”的神韵。(听录音) ②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能用一个词或短语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③这是大家的感受,那朱自清先生对这绿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呢?请大家翻开课文。找出这个句子。(“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体会“惊诧”,明白“文眼”。 “惊诧”是什么意思?(惊讶、诧异) 能不能把“惊诧”换成“惊讶”? 为什么?(“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 这个“惊诧”既表明景中情(惊喜),又暗示情中景(奇异),这种形神皆领的字眼我们称“文眼”。 3、默读第三节,标清句序,抓特征。 默读第三节,标清句序,找出最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两个词语,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讶?(奇异、醉人) 对,“奇异、醉人”就是本文要写的重心。 4、【诵读品味】: 面对奇异、醉人的绿,作者像一位善调丹青的能手,将绿描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之中。接下来,请大家细读课文第三节,结合有关词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给我们呈现出绿的特征的?作者情感如何? 讨论、点拨、品味 (一)比喻 ①大家读第三段第三句到第十句。听我的要求,边读边画。 要求: 先用红笔画出描写潭水整体的句子; 再用蓝笔画出描绘潭水水面波纹的一句; 再铅笔画出描写水光、描写水色的句子。 ②现在,我提示,大家依照提示齐声朗读。 读描写水面波纹的句子。(生:她松松地……裙幅。) 读描写水光的句子。 (生:她滑滑地……那样嫩。) 读描写水色的句子。 (生:她又不杂些尘滓……碧玉。) 现在我读每一方面的上句,大家接读下句。 “她松松地皱缬着”——(生: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滑滑地明亮着”——(生:像涂了……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尘滓”——(生:宛然一块……猜不透她。) 现在,我读每个比喻的本体部分,大家试着合上课本,根据喻体、本体的相似点,背诵出喻体句。 (提示诵读略) ③大家记得很准确。现在大家根据喻体、本体的相似点,概括潭水的特征。 (厚积、细腻、柔美、明亮、娇嫩、温润、清纯等) 第三节连设六喻:“荷叶”、“裙幅”、“明油”、“鸡蛋清”“碧玉”、“蓝天”。从不同角度刻画同一形象。 ④概括得不错,但不够全面;因为好的比喻,不只绘其形,还要传其神。如“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作者为什么不说“像一条裙幅”或“像少女的裙幅”呢?请大家思考。 【少女天真活泼,明朗爽快;少妇沉静寡言,脉脉含情。】 【少女裙子一般短;少妇的裙幅长而皱缬,要“拖”。】 ⑤那么“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绘了潭水波纹的形态的“细柔”外,还传达了哪些神韵?(沉静羞涩,脉脉含情……) 回答得很好。我的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妇,略施粉黛,长裙拖地,脚步轻盈,款款而来,多美啊! (二)对比 ①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绿杨(淡),绿壁(浓),西湖(明),秦淮河(暗)。】 ②通过对比,想突出梅雨潭之绿的怎样的独特风格?【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③大家想一想,苏轼曾写过哪首诗来描绘西湖的波?《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氵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④作者为什么选取“淡浓相宜”的西湖的波作对比呢?【以美衬美,突出“绿”的“奇异”。】 ⑤请一位同学将这三句话朗读一下。我呢,再把这三句话改读一下,大家比较比较,看谁读得好?为什么? 改读: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佛地的脱不了鹅黄的底子的绿杨,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绿壁”,那又似乎太浓了。我又曾见过水光潋滟的西湖的波,似乎太明了,我又曾见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波,那[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语文学习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绿》教学设计,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旅鼠之谜 |
下一篇文章: 李杜诗五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