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指导
一、整体感知
《蜀道难》本是乐府旧题,李白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重在描写。他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诗的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纵横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二、学法引导
这首诗想象奇特、丰富,气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学习这首诗,还应先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句大意,初步品味词句的妙处;并且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品味诗中的意境,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此外,还要联系以往学习过的李白的其他诗作,复习背诵,并尝试品味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
探究解读
问题探究一:这首诗每段都从不同方面慨叹蜀道之难,请各用一个字概括其特点,并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其慨叹特点的诗句。
思路点拨:第一段叹其“高”,第二段叹其“险”,第三段叹其“乱”。高:“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险:“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乱:“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问题探究二:诗人是怎样生动具体地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思路点拨:以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是不可逾越之险阻;以虚写(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以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使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以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来渲染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以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来渲染惊险的气氛。李白正是以这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问题探究三:巴蜀在秦陕的南面,本诗为何说“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
思路点拨:这是当时的习惯说法。从长安入蜀,先要西行一段,然后南折。古人宏观的地理观念比较淡薄,故而形成了这样的表达习惯。唐诗中写由长安入蜀而称“西去”的比比皆是,而称唐玄宗逃亡到蜀也称为“西巡”“西幸”或“西迁”。
问题探究四:如何理解“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思路点拨:课本中的注释是一种解释,即“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这样,把“狼与豺”理解为“比喻叛乱的人”,而“化为狼与豺”的就是指守关的将领了,这样理解比较曲折隐晦。另一种解释是,“狼与豺”比喻异类,“化为狼与豺”是指死亡,即不复为人之意,其主语是“友人”。这种理解比较直接。
问题探究五:如何理解“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几句诗的诗意?
思路点拨:这几句诗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在此久居,不是实指。
问题探究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