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 正是紫丁香绽放的季节 我们 便渴望夏日里最后的那簇玫瑰了 昨天我们还潇潇洒洒洒洒潇潇地走向足球场 把一大把无所顾忌的笑声 丢进女生宿舍敞开的窗口 然后乘假日戴上太阳帽太阳镜去太阳岛野餐 而今我们却不约而同地默默收拾起行装 开始远足的构想了 ……风雨飘摇风雨飘摇风雨飘摇啊 就在分别的一瞬 我的手竟再也握不住一张单程车票 青春的大限 青春的大限呵 身前身后都回归成一个方向 只剩下香烟烫伤的怀恋与渴望 校园里最后的一簇丁香谢了 夏日里最后的一朵玫瑰开了 只有怅茫与欢悦的日子不开不谢呵 从来不需要想起 永远也不会忘记 (二)不同类作品 归 乡 倦了 倦了 当喧闹车站巨大的广场时钟 不再以时间的指针切割我的生命 我神情麻木 浮尘满面 在城市的列车 这空虚的车厢与车厢之间 习惯地拥挤 习惯地笑骂 习惯地行色匆匆 肯尼 是你一曲动听的《GOING HOME》 触摸我的灵魂 脉膊和血管儿 你亲切的浪漫主义情愫 让我感觉活着 并踏上归乡的旅程 GOING HOME 释放城市污染的烟囱 在千里之外的小村 是一条动人的风景 正是母亲唤我吃晚饭的时候 正是父亲牵着犁铧歇耕的时候 而此时 我正拖着沉重的脚步 走在归乡的路上 走在归乡的路上 我的思念是一把钥匙 千里之外的小村 我亲手凿出的井水是否还依旧清凉 我羡慕的小弟 你面对土地的惆怅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朴素的妻子 健康的女儿 一头黄牛伴你左右 两亩地上春种秋收 拥有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或是实实在在的痛苦 是一种多么深刻的理想 而此时你锦衣华食的兄长 灵魂寂寂 正走在归乡的路上 GOING HOME GOING HOME 我走在归乡的路上 带着满心的疲惫 千里之外的小村是我出发的地方 那清凉的井水呢 我不知你是否能为我 从头到脚 一洗风尘 而我 是否还能做为一粒可以发芽的种子 落入朴素的土地 四、 专家、名家、教师对文章不同评价 (一)作者:柳如烟 -- 发布时间:2005-2-4 14:05:41 -- 潘洗尘现代诗歌读后 有人见我喜欢读诗,便唤我诗歌“发烧友”,其实,在这“发烧友”之前应该加个“伪”字才准确。这伪就伪在我只读自己喜欢的诗,还伪在我大多只关注诗句而不留意作者,因此,记得的诗句很少,唤得出名来的诗人也不多,但“潘洗尘”倒是记住了,这是因了八十年代他那首《六月我们看海去》太闻名,而我恰巧与诗人是同一时代的学生,不经意就有了记忆。 很多年没有诗人潘洗尘的音讯了,但只要八十年代的学子们回忆起昔日,没有不话及当年诗社林立、诗人层出的景象的,潘洗尘 是当年很有名的校园诗人,自然也就屡被提及。因而当我在网上读到潘洗尘更多诗文的时候,内心的那种亲切、欣喜、感动以及由然而生的对八十年代的深深的怀念之情是难以言表的。 想当年,潘洗尘一首极具质地感和音乐美的《六月我们看海去》不知打动过多少人,感染过多少人。而近段日子有幸在\"诗人洗尘网站\"读到了诗人更多作品,觉得这些作品不仅质地感、音乐美依然,让人感受更深的是,这些诗文没有丝毫的虚矫、浮薄,有的是一种深挚、沉稳、质朴和真情。也许,自乡间茅舍走出来的潘洗尘,从黑土地和父辈那里继承的唯一财产就是质朴与真情吧。在潘洗尘的诗文中不难看出,他的少儿时期,与小村、黑土、麦地、茅屋、炊烟等朴实的景物紧紧相连的,既有和睦温馨的亲情,也有刻骨铭心的贫寒,这构成了潘洗尘最初的人生氛围。也许,正是在这种氛围中,质朴和真情就如同乳汁哺育了这个农民的儿子,化作他的血液,融入他的灵魂。来自泥土的质朴血一样在他的诗文中流淌;来自亲人的真诚与真情,又让他质朴的文字透着诗的飘逸、诗的灵性以及奔涌的情思;而也许年少时的贫寒,恰恰是让他对生活、对生命有更深刻的思索、更独特的体验、更敏锐的领悟和感知的原因之一。也难怪历代都有皇族抱儿痛哭“怎不生长在民间百姓家”了呢。 潘洗尘的诗文,亲情、友情、爱情、乡情……涉猎甚广,最让如烟震颤的篇章是那些感怀乡土感怀亲情的部分,读过之后,我们丝毫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总是那样深切地怀恋”乡下“那段与自尊无缘的贫寒日子”了。 诗人用他深沉挚朴的笔触写土地、写乡村、写生活在那片黑土地上的父老乡亲,诉说着对乡村对故土的无尽思念。在这些诗文里,溢满诗人独特的声音、独特的旋律、独特的韵味,这一切应该都是来自于诗人纯粹个性化的独特体验以及难以企及的赤诚吧。那片黑油油的故土似乎是诗人魂牵梦绕、吟诵不竭的圣地,而那片圣地上平凡的、朴实无华的生活片断, 点点滴滴都是诗人的心灵流淌不息的缪斯之泉,这心泉从他的笔端流泻出来便有了诗性与灵性,流经之处便泼洒浸染出一幕幕最为经典的画面,感人肺腑,萦人心怀!那些真实的生命体验和真诚的人生感悟,让人时而为他的天真摇头,时而又为他的沉重揪心;而那自嘲、无奈、迷惘、向往和略带感伤地回忆,都能让人体察到诗人内心无法更改的真诚,它犹如一股清风吹进我们尘封已久的心。应该说,诗者充满真挚,阅者染满真挚,恍然间,我们会觉得自己就在那些字里行间出入行走,他写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已。这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动,是再精微的语言都难以描述的啊。 作为最普通的读者,我们不知道诗评家们是以何标准来评判经典和精品的,也不想去理会这些个标准,我们只知道,潘洗尘的诗文丝毫也不做作,不冒充高深,他就是在一种清贵之至的文笔下,用质朴、用真情感动着读者、征服着读者的心,我们只知道,能够打动人、引人共鸣的作品人们才愿意去品读它、铭记它、传诵它。当然,潘洗尘因商辍笔多年,诗作也许不算太多太多,可却就有《六月我们看海去》、《饮九月九的酒》两首诗歌入选高中语文课本,这可是专家说了算的,这种成功能够企及的人恐怕不多吧。看来,潘洗尘的诗文是雅俗共赏的,不仅读者们叫好,专家们也是欣赏肯定的哦。 (二)六月,我们看海去 我出生在远离大海的江南小城, 孩提时代,《老人与海》、《美人鱼》、《哪咤闹海》等关于海的童话让我对大海有一种蒙胧而美丽的向往。八十年代初期,我还是一名学生,那时的校园里流传着一首《六月,我们看海去》的诗歌,其时,作者潘洗尘是东北某高校的在校学生,他的恋海情结曾引起那些远离大海、向往大海的学子的强烈共鸣。读着朗朗上口的“看海”,走在校园的小道上,空气中似乎也有了扑面而来的海的气息,清新的、温润的、沁人心脾的、让人心动的……细细的伶听,风中仿佛有海的呐喊和呢喃,仿佛海伸出了它宽阔而热情的臂膀召唤你,让人在海一般的思绪里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这首诗极富旋律感,文字就象是一个个跳跃着的音符,串起了如音乐旋律般的诗句,音韵交融,随着大海的波涛跌宕起伏,读来抑杨钝挫、悦耳动听、韵味无穷。在句式的排列上风格迥异,独具匠心与魅力,加上传递的一种清新自然、发自心底的真切情愫,朴实而又鲜活,很有画面感,感染力极强,师生们一致称赞是一首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很完美的诗中精品。如果说“诗歌是语言的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诗歌”,那么,这首《六月我们看海去》似乎是语言与音乐的统一体了 今天,欣赏怀旧的日本名曲《海滨之歌》,忆及这尘封的往事,记下了这段心情文字,把这首《六月,我们看海去》和《海滨之歌》收藏于此,但愿有读者能和我一道追忆美好的青春岁月,让海风的纤指把沉睡于心底的音符拨响。 在诗人的笔下,文字就是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串起了音乐旋律般的诗句,随着大海的波涛跌宕起伏,诵读起来抑杨钝挫、悦耳动听、韵味无穷。诗人用风格迥异、独具匠心的句式描绘的朴实而又鲜活校园生活和春青情怀,就象一幅幅画卷在我们的眼前流动。记得当时我的语文老师这样评说:这是一首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很完美的诗歌,如果说“诗歌是语言的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诗歌”,那么,这首《六月我们看海去》似乎是语言与音乐的统一体了。 诗人洗尘网站: http://www.xc63.com/ 十八岁和其他 杨选堂 一、作者简介 杨选堂 (1923—) 新闻界人士、作家,广东梅县人,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历任《前线日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任台湾大学讲师,中兴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编译室主任,“行政院”参事兼编译室主任,“中央银行”行务委员等职。研究经济兼长文学,以笔名“杨子”在报刊开设“杨子专栏”、“杨子漫谈经济”、“杨子论衡”等专栏,颇受欢迎。后任《联合报》副社长,《联合晚报》发行人,兼《联合报》、《经济日报》、《联合晚报》三报总主笔,《中国论坛》发行人兼社长。1990年夏参加“国是会议”。现任《联合报》社长兼三报总主笔。以笔名杨子在报刊开设《杨子漫谈经济》、《杨子专栏》、《杨子杂谈》等专栏,颇受欢迎。著有经济论文集《经济理论活用》、《经济理论的落实》、《经济小品》;散文《精神的裸体》、《回首拥抱那人》、《被宠爱的感觉》、《男人的诞生》、《春孕》、《水柳的诱惑》、《感情的花季》、《画夜记》、《香囊》、《相亲》、《杂花生树》、《惊喜》、《描梦记》;小说《变色的太阳》(曾拍成电影)、《欲神》、《魔象》、《浸洒的花朵》。 二、相关链接 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