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初中 >> 九年级第一学期 >> 作品分析教案 >> 正文

 

《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5


《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5

〖必修一〗
〖原创〗《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
扶摇仙子1234

《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
 专题解说:
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吟诵青春”萃集了一组不同时代歌唱青春的中外诗作,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生命。“体悟人生”选择高中学生感兴趣的人生话题作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情景,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感悟青春话题。“设计未来”从未来层面设计了一组活动,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人生进路的思考,尝试在多梦的季节规划人生。青春成长中,需要有陪伴自己成长的心灵挚友和精神家园,“积累与运用”安排寻找青春经典的课外阅读活动,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尽早拥有一本或一组“青春经典”,从而为自己的青春生命添加“智慧软件”。
 教学实施
第一板块:吟诵青春
教材分析:
“吟诵青春”是一组中外诗歌,要组织学生围绕“理解”与“朗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通过活动体验,学生朗诵诗歌能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教学目标:
1. 加强情感体验,体悟诗歌所抒发的情怀。
2. 培养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朗读诗歌。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
教学时数:4
教学过程:
《沁园春•长沙》
一、 导语。
 历代文人笔下的秋或悲凉,或凄清,各有不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塞乡愁),而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浓郁的秋色,喷射出如火的激情和远大的抱负。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 诵读。
1. 指名朗读。
2. 范读。
三、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 让学生带问题朗读全文。
明确脉络:上片写景,下片写人
2. 深入分析,体悟揣摩。
上片:前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写了哪些景物?顺序如何?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讨论明确:交待了时间、地点。远近高低。染、争、击、翔、竞、遍、透。注意词的“一字领”的用法。
下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最后三句有何作用?
有志青年的革命活动。进一步强化同学们意气风发,奋勇拼搏的形象。“到中流击水”,初用“向中流击水”。“向”表示有搏击浪涛的豪情壮志,而“到”除这层意思外,还能体现出确实征服了滔滔江水的英雄气概。
四、 体验交流。
要求:反复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壮志豪情,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加强感受。  
五、 活动体验
   围绕《沁园春•长沙》的内容,搜集、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学习生活的经历,体会诗人的情怀,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朗读背诵这首词。

《致青年公民》
一、 导语。
 建国初期,正是中华大地百废待兴的时期,需要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战斗,为此,诗人于1955年写下了这首政治抒情诗,号召青年一代以火样的激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现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同样也需要我们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战斗,对此,我们应当如何做?
二、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第1节点明了题旨,青年人应该勇敢地担负起祖国、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 
 第2、3节号召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表明了全诗的主旨。
 第4至6节,诗人从未来、历史、现实三维空间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题。
 最后一节是全诗的结尾,从祖国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祖国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给祖国贡献的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光辉越广阔。
三、 分析鉴赏:
明确写作特点: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章节铿锵,节奏分明;感情真挚而浓烈。
四、 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五、 学生质疑,师生交流。

《相信未来》
一、 导语。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相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三、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位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二)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四、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五、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六、学生质疑,师生交流
             
《六月,我们看海去》
一、 导语。
 青年时代是一个追梦的季节,任何一个青年人都应该有一个心中的梦,并且要为自己的梦去探索,用热情拥抱梦想,用乐观迎接困难,用真情回应世界,用自信奔向明天。 《六月,我们看海去》就是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对“追梦季节的青年人”的一个真实写照。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范读,学生思考并理清课文的结构脉络。
 现实――想像
三、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1. 象征手法的运用:大海-理想。作者笔下的大海,相距遥远,壮阔。在海边可以与沙滩对话,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可以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这里是光明的所在,是充满诱惑的地方,是创业的地方,是成就理想的地方,是实现人格价值的地方。
2. 比喻手法的运用。
3. 新辞赋体的诗句形式。
句子较长,组织严密整齐,并重视诗行大体上的对应。采用铺陈渲染,反复咏叹的方法,以达到雄浑、热烈、澎湃的效果。
四、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六、 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第二板块:体悟人生
活动目的: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并通过与家人、与同学的对话与交流,加深对学习材料中青春话题的感受与思考,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人格。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
教学时数:3
教学过程:
《十八岁和其他》
一、 导语。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作品分析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5,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赤壁赋》教案10
    江南的冬景教案3
    《前方》教案2
    《前方》教案4
    《前方》教案3
    《前方》教案5
    《前方》教案7
    《前方》教案6
    《前方》教案8
    赤壁赋》教学设计19
    《前方》教案11
    梦游天姥吟留别
    《前方》教案1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7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2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3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5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4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5
    《赤壁赋》教案5
    《赤壁赋》6
    《前方》教案9
    《赤壁赋》教案20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6
    《赤壁赋》简案11
    《赤壁赋》12
    赤壁赋14
    赤壁赋13
    赤壁赋15
    《赤壁赋》16
    《赤壁赋》教学设计17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1
    〈赤壁赋》9
    《沁园春•长沙》5
    赤壁赋8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22
    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05(小结)教案
    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05(小结)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小结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3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4
    赤壁赋18
    江南的冬景教案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8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0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9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1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3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4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5
    赤壁赋7
    《最后的常春藤叶》
    《向青春举杯》第一板块教案试卷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江南的冬景教案5
    江南的冬景教案7
    江南的冬景教案6
    江南的冬景教案8
    江南的冬景教案8
    祝福
    《最后的常春藤叶》
    《前方》教案1
    《江南的冬景》教案1
    《相信未来》1
    《白杨礼赞》简案
    沙田山居
    我的母亲
    雨霖铃
    拣麦穗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向青春举杯”专…
    《沁园春.长沙》4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向青春举杯》…
    《沁园春.长沙》4
    江南的冬景教案4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5
    沁园春•长沙
    《我与地坛》的风格
    《相信未来》3
    相信未来(2)
    《相信未来》4
    想北平
    《相信未来》5
    始得西山宴游记
    《相信未来》6
    《前方》教案10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
    醉翁亭记
    満井游记
    峡江寺飞泉亭记
    孟子二章
    岳阳楼记
    越巫
    《走进小说天地》教学设计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林黛玉进贾府
    盲人看
    赤壁赋2
    《赤壁赋》教案3
    赤壁赋2
    综合学习:举办中外戏剧知识竞赛
    <<宴子使楚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神话
    综合性学习:自己给自己“出”一本书
    赤壁赋2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南园》
    周庄水韵
    《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6
    《老王》说课稿
    最后一课
    《鲁迅自传》
    梦游天姥吟留别
    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圣经》与《希…
    《希腊神话》
    古希腊戏剧
    《六月我们看海去》
    《赤壁赋》教案1
    《阿房宫赋》
    萌  芽
    边城
    《呱……呱》
    《最后的常春藤叶》
    荷塘月色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练习
    金岳霖先生
    京口北固亭怀古
    发问的精神
    <<蜡烛
    我与地坛
    苏教版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吟诵…
    念奴娇.赤壁怀古
    《鸟啼》
    图片两组
    《听听那冷雨》
    图片两组
    《听听那冷雨》
    亡人逸事
    综合性学习: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甜甜的泥土
    《行道树》教学设计
    六国论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威尼斯商人
    爱莲说
    黎明的通知
    《谈骨气》《想和做》《哨子》
    安妮日记(节选)
    我与地坛
    菜园小记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隆中对》简案
    《出师表》简案
    《墨池记》简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
    曹刿论战
    《送东阳马生序》简案
    《陌上桑》简案
    麦琪的礼物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怀疑与学问
    麦琪的礼物
    论求知
    散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芦花荡》教学设计教案
    短文两篇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病从口入”与“食物相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
    我与地坛
    《鱼我所欲也》简案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