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初中 >> 九年级第一学期 >> 作品分析教案 >> 正文

 

短文两篇

8、《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2、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二)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

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直观导入法)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出示日月的图片)分别请3——5名同学诵读他所收集到的诗词,并简述理由

如:《夸父逐日》《两小儿辨日》《峨眉山月歌》《春日》等。

二、检查预习情况(现代文预习6步法)

学生回答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出文中三个故事的名称,并说一说。

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2、文中写日月,作者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征写的?

日:发光发热 死不如生

月:冰冷 死光 寒冷寂寞

四、探讨交流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短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

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为了追求光和热…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上什么?你上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4、“月的光上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恒蛾奔月”的传说?

五、体验与反思

1、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2、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

六、拓展延伸

以日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七、附板书设计

           日            月

发光 发热          冰冷 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恒娥奔月

死不如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对人生的追求)

整体感 悟

1、            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2、            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3、            朗读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
(2)、同学自读
(3)、课内朗读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4)、分组朗读全文


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

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

探讨交流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5)、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四、 小结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思考回答课题,讨论探究合作。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适时加以引导

作业

五、 延伸
以日或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学生习作

培养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不如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对生者的期望)

教学后记

注重了学生互评为主,辅以老师点拨的评价方法,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培养了学生好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

 
 十二、短 文 两 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汉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语言之妙,妙不可言,语言之美,美不胜收。像“母亲的回忆”是歧义句;“不是党员的党员”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褒义的,也可以是贬义的;“讲演”与“演讲”、“整整齐齐”与“齐齐整整”词序颠倒,意思相同;“好容易”与“好不容易”、“地上”与“地下”其意思是相同的等等,许多有趣的语言现象不胜枚举,由错别字、用词不当引出的笑话更是令人捧腹。今天,我们就学习吕叔湘老先生的短文两篇,看老先生是如何批评报纸用词不当的。
二、学生阅读《论“基本属实”》
1、学生阅读课文粗略感知课文内容
2、点拨课文
A、“基本属实”为何加引号?强调要评论的是有据可查的语言现象。
B、内容点拨
文章首选摆出使用“基本属实”的语言材料,详细注明出处,说明所引材料属实(举出病例)。先作总的评述,从提示的矛盾可知“基本属实”的说法不对头,再查有关材料,也是详细注明出处,接下来分析“基本属实”说法的错误所在,指出作者的心理,从理论上阐述“基本”一词的用法。正确用例、错误用例对比论证,再作推论,提示这类语病普遍存在的严重性。最后得出结论。
板书:
举出病例:引用新闻,有凭有据
分析病因:时过境迁,记不清楚,只说有无,不提数目
作出推论:老实承认,不好意思,来个基本,打个折扣
     再举事例,正反论证,语病普遍,情况严重
得出结论:“基本”基本有用,不是到处可用
C、“基本”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
①根本,比如,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②根本的,比如,基本矛盾。
③主要的:比如,基本条件,基本内容。
④大体上:比如,大坝工程已基本完成。
三、练习:误用词语分析
1、马晓春1964年生,1972年随家父学习。
2、在压解途中,我们采访了一位罪犯。
3、裴艳玲的《林冲夜奔》作为压轴戏安排在最后一场。
4、这种题材的作品曾经畅销一时,但时过境迁,现在已是“昨日黄花”。
“昨日黄花”用错,应用“明日黄花”,“明日黄花”是成语,还有典故——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九日”指重阳节,黄花指菊花。九月九日正是菊花烂漫时,到了明日重阳已过,菊花将枯,便没有什么可以观赏的了。一般用“明日黄花”比喻过了时的事物。
四、“原则”为何加“上”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朗读课文
二、课文内容点拨
1、标题中的词语加上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引号的作用是突出,旨在论述两个短语的用法。
2、举出病例原句,摆出“偃旗息鼓”误用的材料,造成种种猜测,说明成语的运用令人费解。
3、引用资料 比较辨析
①《辞源》“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埋伏,引去。”什么意思?描绘了什么气氛?(无声无息,十分寂静)
②《旧唐书》“突厥受诏,则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虽偃旗息鼓,高枕有余矣。”什么意思?描绘了什么气氛?(没有战鼓喧闹的和平)
4、作出推论:提示了滥用成语、典故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5、提出主张:提出端正文风的主张,提倡、呼吁,但语气委婉自然,并不生硬。
6、词语解释:
偃旗息鼓: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消弱。
圆满结束:事情进行完毕,没有欠缺和漏洞,使人满意。

比较“圆满结束”与“偃旗息鼓”
前者表示事情已经进行完毕,而没有欠缺,使人满意;后者的事情根本没有进行就无声无息了。
四、引用资料的作用
权威的工具书《辞源》中的释词资料,使论证有根有据,增强了评析文章的说服力。
五、两篇短文小结
1、两文均用比较辨析,有什么好处?
《论》把“基本”一词的正确、错误用例放在一起比较辨析,能够更加鲜明有力的论证“基本属实”这种说法的错误。
《偃》作比较辨析能更加确凿可信的论证报上那个用例的错误,并提出正确的修改方法。
2、两文含义深刻,分别作了推论,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论》由河南饭庄“基本”一词的错例,扩展到相当普遍的滥用“基本”一词的现象,提示了语病普遍存在的严重性。
《偃》由一个错例,扩展到相当普遍的爱用成语典故,故作高深的不良文风,提出了端正文风的问题,提倡说现代话,写现代文。
六、布置作业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过程和方法目标: 对比探究阅读。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难点: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课型及教学思路: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在写作方面要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另外,可以给学生推荐小思和席慕蓉的其他作品,以进一步了解她们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文学常识:
1.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 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三、课文朗读: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
四、整体把握,问题探究:
《蝉》
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同学们尝试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学生探究.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3.《蝉》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 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贝壳》
1."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3. 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作者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五、欣赏探究:
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六、总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 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讨论,教师鼓励性引导.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七、作业:
1. 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 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人生理想谈谈自己当如何奋斗人生,并写成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2. 席慕蓉精美片段积累: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
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
绿如茵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
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 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 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1. 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 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解答这类题目必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语文.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鲜活的社会生活永远是学好语文的不竭源泉和重要保证)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作品分析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短文两篇,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赤壁赋》教案10
    江南的冬景教案3
    《前方》教案2
    《前方》教案4
    《前方》教案3
    《前方》教案5
    《前方》教案7
    《前方》教案6
    《前方》教案8
    赤壁赋》教学设计19
    《前方》教案11
    《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6
    《前方》教案1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7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2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3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5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4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5
    《赤壁赋》教案5
    《赤壁赋》6
    《前方》教案9
    《赤壁赋》教案20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6
    《赤壁赋》简案11
    《赤壁赋》12
    赤壁赋14
    赤壁赋13
    赤壁赋15
    《赤壁赋》16
    《赤壁赋》教学设计17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1
    〈赤壁赋》9
    《沁园春•长沙》5
    赤壁赋8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22
    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05(小结)教案
    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05(小结)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小结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3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4
    赤壁赋18
    江南的冬景教案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8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0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9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1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3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4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5
    赤壁赋7
    《最后的常春藤叶》
    《向青春举杯》第一板块教案试卷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江南的冬景教案5
    江南的冬景教案7
    江南的冬景教案6
    江南的冬景教案8
    江南的冬景教案8
    祝福
    《最后的常春藤叶》
    《前方》教案1
    《江南的冬景》教案1
    《相信未来》1
    《谈骨气》《想和做》《哨子》
    沙田山居
    我的母亲
    雨霖铃
    拣麦穗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向青春举杯”专…
    《沁园春.长沙》4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向青春举杯》…
    《沁园春.长沙》4
    江南的冬景教案4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5
    沁园春•长沙
    《我与地坛》的风格
    《相信未来》3
    相信未来(2)
    《相信未来》4
    想北平
    《相信未来》5
    始得西山宴游记
    《相信未来》6
    《前方》教案10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走进小说天地》教学设计
    《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始得西山宴游记
    醉翁亭记
    満井游记
    峡江寺飞泉亭记
    孟子二章
    岳阳楼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南园》
    <<蜡烛
    京口北固亭怀古
    六国论
    《赤壁赋》教案1
    赤壁赋2
    《赤壁赋》教案3
    赤壁赋2
    综合学习:举办中外戏剧知识竞赛
    <<宴子使楚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神话
    赤壁赋21
    越巫
    综合性学习: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苏教版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吟诵…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老王》说课稿
    最后一课
    《鲁迅自传》
    梦游天姥吟留别
    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圣经》与《希…
    《希腊神话》
    古希腊戏剧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萌  芽
    《六月我们看海去》
    安妮日记(节选)
    边城
    《呱……呱》
    《最后的常春藤叶》
    荷塘月色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练习
    金岳霖先生
    怀疑与学问
    周庄水韵
    我与地坛
    《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5
    盲人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
    《鸟啼》
    图片两组
    《听听那冷雨》
    图片两组
    《听听那冷雨》
    综合性学习:自己给自己“出”一本书
    《鱼我所欲也》简案
    《行道树》教学设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威尼斯商人
    爱莲说
    黎明的通知
    《阿房宫赋》
    亡人逸事
    《白杨礼赞》简案
    林黛玉进贾府
    甜甜的泥土
    《隆中对》简案
    《出师表》简案
    《墨池记》简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
    曹刿论战
    《送东阳马生序》简案
    《陌上桑》简案
    我与地坛
    麦琪的礼物
    麦琪的礼物
    发问的精神
    论求知
    散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芦花荡》教学设计教案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病从口入”与“食物相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
    我与地坛
    菜园小记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