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方》教案4
|
前方 从容说课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2、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 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教学重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有记者问曹文轩:“有不少评论家包括北大的一些学者都认为,你的作品是“唯美”的,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曹文轩这样回答:“说唯美我还可以接受,说我唯美主义则就不能接受了。对美,我确实很在意。我的看法已多次重复了: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再深刻的思想都会成为常识,甚至会衰老与死亡,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最具震撼力与杀伤力的并不是思想,而是美。” 曹文轩的作品到底美在哪里?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摄影散文《前方》,窥一斑而知全豹,让我们体会一下吧。 多媒体投影出《前方》 教师精讲 一、有关作者、作品 师:海淀区学院路一家临街书店,将一纸粗笔浓墨写就的“告示”贴于门板上,“告示”上的五个大字似要向凛凛寒冬里的人们传达一种江南的暖意:《草房子》到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草房子》的作者是谁吗? 生:曹文轩! 师:好,请同学们阅读相关资料,整理后简介一下作者及作品。 生: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师(补充):继2001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10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 曹文轩频繁地参加中国作协的各种会议,出任多个征文大赛的评委,并将他的作家同行张洁、贾平凹等人请到北大,与学生“面对面”。他在课堂上用典雅、诗性的语言讲授小说理论,他主持的“文学半月谈”,深入研究各种文学现象与流派,来自日本、韩国、香港的留学生,连同进修、访学者,他指导的“硕博队伍”达二十人之多。 一位来自湖南怀化的中年教师,听了他的学术报告《重读普鲁斯特》,第二天在中文系的座谈会上发言:“听了曹老师的课,我已不虚此行。” 二、诵读并感知课文 1、听录音,自行朗读,并正音 迁徙(xǐ) 袭(xí)击 按捺(nà)不住 憔悴(qiáo cuì) 颠簸(bǒ) 惶(huáng)惑 温馨(xīn) 2、总体感知课文 师:请同学们在朗读的基础上,初步理清本文的脉络。可以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生:文章从摄影画面起笔,但并没有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摹,而是马上展开了联想——“他们正在路上”,他们正在离家或曾经离家,由此点出本文的中心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可以说是本文的文眼。 然后,作者对人为什么离家进行讨论。首先,如同动物一样,人类的祖先一直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其次,外面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人们,人在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满足;再次,由于种种原因,由于外在压迫,人不得不离家;最后,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至此,作者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召唤。 师:很好,这位同学总结得很清晰、很全面。现在,我们就来进一步研讨课文。 三、探讨文本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 生:“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句话表明了文章的立意,它也是本文的文眼。 师: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请在总结的时候落实到每一小节。 生:文眼出现在文章的第二小节,下面的几小节层次清晰的围绕它层层展开,具体如下: 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第六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第八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师:请同学们在再思考一下,文章从哪几节开始,作者转入了对人生的思考? 生:9——11节。 第九节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的思考。 第十节: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十一节: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中。 师: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如何? 生: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掘。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生1:联想。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行文的过程中,作者的目光又几次落到摄影画面上,具体的画面与展开的想像与思考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师(补充):本文是一篇摄影散文,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还有其他写法没有? 生2:反弹琵琶。因为本单元是“月是故乡明”,这说的是归家,是思乡,而本文讲的是离家,所以本文用的是“反弹琵琶”的写法。 师: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的关键词语。 生: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师:《前方》中由摄影作品引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等,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同学们,你们能具体体会一下这些词语的语境义吗?请讨论、总结。 生: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板书设计]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作品分析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前方》教案4,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前方》教案2 |
下一篇文章: 《前方》教案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