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6
|
3年:2月退伍,抑郁寡欢,北医三院确诊其为精神分裂。 1975年:病愈,与李雅兰(李立三之女)结婚,七年后离异。 1976年:“文革”结束,创作《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又名《有这样的婚礼》,陈凯歌报考电影学院时曾以此诗为面试时的朗诵作品。 1978年:再次焕发诗人创造力,并首次使用笔名食指,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 1990年:进入北京第三福利院。每天擦楼道,洗餐具,保持最低的生活费,抽低价的烟。 1992年:获荷兰诗歌节和英国一所大学邀请,因身体原因未成行。 1993年:加入北京市作家协会,五月出版《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 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华人文化世界》以《一代诗魂郭路生》为题发表了林莽、何京颉、李恒久等五人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郭路生的诗歌: 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 郭路生一首《相信未来》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在中国大地不胫而走,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但是在那特定的年代也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殉道者的命运。 江青读到了《相信未来》,她为诗歌独立不羁的个性所震惊、所恼怒。她一定要找到“坚定的相信未来/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相信生命”的“反动”诗人。 于是,一顶反动诗人的帽子重重地扣在了年仅十九岁的郭路生头上。厄运降临了诗人被严格审查,被批判。 郭路生生长在一个正统的革命干部的家庭里,就在他受到一个又一个打击之后、就在他比常人更先看到了整个社会都在被一种政治所扭曲并在他的诗中抒发着强烈的不满之时,他对国家还是不改初衷的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当朦胧诗的主将们还处于蒙昧之中,食指已写出了划时代的篇章。他的作品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他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追求。 他的诗是质朴的,没有华而不实的语言,早期的代表作品《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现在读者仍被深深打动,这首描写别离的作品,写于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中,诗人在赴山西插队的列车上开始创作这首作品,后几经删改成为一首传世佳作。 在郭路生看来,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诗,但这诗中的快乐抑或是快乐中的诗都太少太少。尽管嗜好烟酒让他付出了沉重代价,他还曾以《烟》、《酒》为题写过两篇优美而又缠绵哀婉的小诗: 火红色的酒浆仿佛是热血酿成 欢乐的酒杯里溢满过疯狂的热情 而如今这酒杯在我激动的手中战栗 波动中有你一双美丽的眼睛 我已在欢乐中陶醉 但为了心灵的安宁 还要干了这一杯 喝尽你那一片痴情——《酒》 通览他的诗作,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但在那压抑和痛苦中我们也看到他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以及他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而挣扎的身影。 郭路生其人: 那个眼睛中流溢着淡淡忧伤的人 郭路生是天才的诗人,但他从不以天才自居;他在当时的年轻人中已是颇有名气,但他从不以诗名自傲。他的生活非常简朴,他总是穿着一身干干净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和一双军用旧胶鞋,他从不刻意地修饰自己。也许是诗人的通病,他在念初中的时候就与烟、酒为伍,三十年来屡戒不止,为此而严重的影响着他身体的健康。 诗人的天性是多愁善感的,郭路生更是如此。在我的记忆中,他的眼睛从来没有因为快乐而明亮过。无论是他眯起眼睛深情地背诵诗歌时抑或是由于惊讶于某事而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睛里都像是蒙着一层雾,流溢着惆怅和一种淡淡的忧伤。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眼前就又幻化出三十年前郭路生那奕奕的神采、那微微前倾的身躯和他腼腆的微笑。那时,无论是在他最尊崇的诗人何其芳先生的书房里还是在颐和园的昆明湖畔;也无论是在百万庄辰区他的家中还是在北海公园那僻静的茶座,我们大家聚会时都会被他的情绪所影响,或快乐或是感伤。 诗人郭路生并不乏女孩子的追求,但诗思敏捷、才华横溢的郭路生对着一次次扑面而来的异性的爱恋却是那样木讷和腼腆。他逃避着女孩子的追求,他用无爱掩饰着内心的沉重的爱。 郭路生在1968年4月创作的《难道爱神是……》这首诗与古今中外诸多著名诗人的爱情诗相比也当属上乘之作: 难道爱神是踪影的风/只顾追逐天堂上轻浮的云/而忘却了在地狱里/还有两颗沉重的心/难道爱神是心舟的桨/无意间摇碎了月儿在湖心的印/而忘却了在波动中/还有两颗破碎的心。 这首诗是郭路生为一个深深眷恋过他的单纯、美丽、善良的维族姑娘而写的。世俗的偏见像山一样横亘在他们之间,他们只有把那纯真的爱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里,直到生命的永远。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沧桑的三十年已经过去了。但这哀婉的诗篇、这真实动人的往事使人读后、听后不是依旧为之唏嘘吗! 有人说,食指是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 有人说,食指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 更有人不乏景仰地把食指称为一代诗魂,因为他的诗歌曾经那么深深地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 ——题记 那位1948年降生的中国诗坛的巨匠,顽强地走过了那个特殊的黑暗时代。 郭路生,那是位天才吧。我想是的,在同龄人捧着四书五经,啃着四大名著时,他,却被现代诗歌所吸引。 “那是一种令我激动,热血澎湃的抒情方式,我热爱着它的韵律和一切。” 所以他才会被诗歌所陶醉。 所以才会在9岁时就写下第一首诗: 鸟儿飞上了树梢, 三八节就要来到。 在这愉快的节日里, 问一声老师阿姨您好。 多么稚气而纯朴的文字,用最原始的方式去表达诗歌本身的魅力。 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小郭路生开朗而充满希望的内心,那双瞳孔,会有多明亮,多渴望着看到这个世界。 于是他,在诗歌这条路上,一走,就是一生。 所有的,都倾进去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冰块一起消亡,但是它,却看不到冰块的消亡。 1964年,郭路生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折,初中升高中的失败,让他在看到一条两岸已封冻的河流时有感而发。那冰层之下,鱼儿该怎样地生活,于是1967年《鱼儿三部曲》诞生了。 他,真的是个天才,天才到已经看到当时扭曲的社会必将覆灭,天才到让自己最爱的诗歌覆毁了自己。 “我相信自己会战胜死亡,这已进了一步,我还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天。” 所以他写下了《相信未来》,相信自己必将获胜,相信光明的一天终会到来。 因为他相信,他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天。 ……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那一年,他写下《相信未来》。 那一年,是他的写作黄金年。 那一年,年仅19岁的他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 那一年,他离开北京,到农村插队。 那一年,他年轻而热情的生命,开始一点点,一点点被黑暗的现实所啮噬。 可是啊,他仍然深深地眷恋着这块土地,仍然对未来满怀希望。 不曾改变。 1969—1978,那一段氤氲的岁月,是怎样如污秽的利爪将他血红的热情抓得残缺不全,鲜血淋漓。 面对现实,很多人倒下了,他们将生命的重压交予了生命,用以逃避那陈旧的,污浊锈迹斑斑地存在着的现实,那里,没有未来,甚至没有信任。 好多人在指点着他,议论着他,那个曾被诊为精神病的他,那个面对着黑暗的重压的他,可是,他没有倒下。 食指、诞生了。这个意指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的笔名诞生了,在那黑暗的年代,食指,不就是坚定地相信着未来么。 ——致奢谈人权的人们
受够无情的戏弄之后, 我不再把自己当人看, 仿佛我成了一条疯狗, 漫无目的地游荡人间。
我还不是一条疯狗, 不必为饥寒去冒风险, 为此我希望成条疯狗, 更深刻地体验生存的艰难。
我还不如一条疯狗! 狗急它能跳出墙院, 而我只能默默地忍受, 我比疯狗有更多的辛酸。
假如我真的成条疯狗 就能挣脱这无情的锁链, 那么我将毫不迟疑地, 放弃所谓神圣的人权。 六月,我们看海去 一、洗尘简介 潘洗尘,1964年生人,1982-1986年就读于哈尔滨师大中文系,现为天问文化传播机构(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董事长。 潘洗臣是中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其独有的诗风格外引人注目。《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臣的代表作,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节奏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1983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后来被《读者文摘》《中学生早读课本》等百余家报刊、书籍收集转载的处女作《六月,我们看海去》,至八十年代后期缀笔前共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诗歌、评论等文学作品千余件,其中结集出版了《六月,我们看海去》等诗集三部,诗作曾荣获首届“绿风奔马奖”等多个奖项,诗作《饮九月初九的酒》2000年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第一册)、《六月,我们看海去》2004年入选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 二、洗尘同类或不同类作品 同类作品 夏日里最后的一簇玫瑰 作者: 潘洗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作品分析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6,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苏教版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第一课时) |
下一篇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