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描绘的色彩大气。这种大气体现在颜色的纯正、纯洁、纯净。在词中,天地之间只有两种色彩,素净的白,日光的正红,不驳杂,不陆离;白的是中华大地银白一片,银装素裹,红的是万里晴空霞光万道,红辉艳艳。天和地,红和白就这样构成了绝美的图画。好像毛泽东很喜爱艳丽的红色,在很多词中都有描写,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霞光万朵百重衣”,“红旗漫卷西风”……大概是这位领袖心中那激荡的豪气所致吧。
二、词的下阕评古,目光深邃而远大。
议论古代帝王,时间跨度大。从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到汉武帝,到唐太宗,到宋太祖,到成吉思汗,一千多年的历史,几个朝代的更替,就这样一一数来,封建社会的辉煌,就这样一一评来,没有过人的学识,过人的胆识,过人的见地,哪个能够?
评论帝王得失,客观而大度。“英雄”一词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功绩,英武非凡,超出常人,超出同时代的国君。接着委婉而客观地指出他们的不足,文学稍差,“惜”“略输”“稍逊”“只识”,几个词既有分寸,又有侧重,在肯定、惋惜、委婉批评之中暗含着自己的自信,这就是毛泽东目光与学识!
书写抱负,坚定而豪迈。一句“俱往矣”何等大气,几千年的历史弹指一挥而去,真正有文采又能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要看的是我们现在。往昔与今朝,突出的是现在,尤其是“还看”一词,语气无比坚定,无比自信,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才气与豪气,激情与霸气。
三、词人形象巍然而高大,胸襟开阔而博大。
写景手法灵活多变,“封”与“飘”动静结合;“舞”与“驰”化静为动;眼前所望与晴日之景,虚实相生;整体总绘北国风光与具体景物描绘相结合;阳刚之雄健与阴柔之妩媚相得益彰。用词精准,既有“顿”字的斩钉截铁,又有“欲”字的生机勃勃;既有“娇”字的美丽多姿,又有“惜”字的委婉含蓄;既有“只识”一词的批评惋惜,又有“还看”的自信坚定。整首词结构工整,上阕用一句“北国风光”总领,下阕以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过渡,“望”总括实景,“惜”字囊括了评古,主旨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卒章显志。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
上阕写景,“望”北国风光,万里河山,在雄浑壮阔的背景下,词人形象巍然而高大,如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下阕在写景的基础上评古,在评古的基础上,在壮丽的历史画卷中抒情,看透华夏古今,看遍中华南北,看到祖国未来,远大的抱负,博大的胸襟,昂扬的豪情至此跃然词中!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其实如果纵观毛泽东的所有诗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可以全面地感悟到他身上那一如既往的大度与雍容。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一)教学理念
1、朗诵吟诵,走进意境,走近诗人。这首词激昂而豪迈,从诵读入手,抓住诗词教学的根本,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
2、反复品读,领略词中雄浑的北国之景,大度的评古之意,豪迈的凌云之志,领略用词之高妙,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品悟能力。
3、比较阅读,把作者不同时代的作品对比,在比较阅读中认识一位立体的毛泽东,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朗诵吟诵,感受诗词雄浑壮丽的意境。
2、涵泳品味,领略词人博大宽广的胸襟。
3、比较阅读,学习鉴赏诗词,提高品读能力。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一、诵读,把握基调。 |
1.教师用美国记者和当代诗人臧克家对毛泽东及其诗词的评价导入,奠定感情基调,使学生对毛泽东与诗词达到初步共鸣。
2.根据学生所需,指导朗读。从重音、语气、停顿等方面。使学生初步领略诗词意境。
3.老师范读
|
1.老师导入后,大声朗读。
把握基调。
2.示读。
3.根据老师指导,自读,齐读。把握重音、语气、停顿、感情
4.听老师范读,自我品味,小声跟读。 |
二、品读,领略意境。(重点学习上阕)
|
1.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学:
屏幕出示:赏析一词:我认为“ ”一词好,好在……
描绘一句:“ ”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 了……
(老师根据学情点拨、提升)
2.师:让我们带着赞美,带着陶醉,齐
全词。 |
1.此处学生同位两人合作探究,圈点勾画,联想想象,品味用词之妙,把自己的理解与同位交流。
2.展示学习成果。根据老师点拨,领略上阕写景的手法和壮阔的意境。
3.齐读。 |
三、比较阅读,感受诗人的胸襟气度。(重点学习下阕)
四、拓展总结,认识伟人毛泽东。
|
1.师:毛泽东评点了那些英雄人物?你知道他们名垂青史的伟大功绩吗?(引导学生读出自己)
2.师:毛泽东如何评价他们?(他们在毛泽东眼中是十全十美的吗?)请同学们品读(引导学生赏析诗词,读出对比)
3.师:带着自得、肯定、委婉批评、惋惜齐读评古这几句。
4.师:请同学们品读全词,你能找出最能体现毛泽东凌云壮志的句子吗?
5.出示《清平乐?六盘山》和《沁园春·长沙》上阕,请学生分别找出主旨句,品评高下。
6.出示三位政治家诗词和《沁园春?雪》的最后三句作对比:
①魏武帝曹操《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②汉高祖刘邦《大风歌》中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③明太祖朱元璋的两句“天边弯月是钩挂,
称我江山有几多?”
提出要求:你认为如何诵读方能体现出这几首诗句中的感情,和《沁园春·雪》的主旨句相比,哪一句更有豪气?
7.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和这三句齐读要求读出层次。
8.再次回扣《沁园春·雪》,根据上阕写
出上联:望万里河山见雄浑壮丽,美也!祖国。让学生根据下阕对出下联。
1.师出示《卜算子·咏梅》,并讲述写作的背景。提出要求:你能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怀的一个字吗?
2.师问:梅花“俏”在何时,俏在何处?
3.回扣毛泽东的这四首诗词,提出要求:
你读出一位什么样的毛泽东?写出对联的横批
4.再次诵读下阕达到背诵。齐读全词下课。 |
1.自读,思考,回答。
2.自读、品读,找出体现作者观点的关键词并标注。
3.齐读。体味词中感情。
4.小声读,思考,找全文主旨句。
5.同位二人合作探究,找主旨句,读主旨句,从标点、语气、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品评高下。
6.同位二人诵读这三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确定朗读的语气,然后与《沁园春·雪》的主旨句对比诵读,体会词中的豪气与霸气。
7.带着感悟,齐读。
8.学生根据所学,思考回答,对下联,深入体会全词 。
1.大声朗读,仔细品味,思考,回答。
(找出关键词“俏”)
2.小声读,找出关键句。
3.学生根据体会,总结,回答,填写对联的横批。
4.齐读或齐背下课。
|
【教学实录】
一、导入,指导诵读全词,把握基调
师:同学们,老师最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是《恰同学少年》,我最欣赏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指点江山的自信与自强。同学们作为重庆八中最优秀的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这节课能否拿出我们的英雄本色来?
生: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