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第十二章 数的开方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其中的原因。
  三、学法指导
  1.通过明朝紫禁城、北京城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知道可从技术和艺术两方面去品评古代建筑成就(青铜文化、陶瓷文化等亦然)。
  2.指导学生将三部科学巨著的要点制表,训练用表格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秦长城为土筑,明长城东段用条石和青砖砌筑。(如能用两张地图比较,从而答出明长城的位置较秦长城靠南,中段用土心砖(石)砌筑更好)
  2.想想看,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你学习?
  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亲尝曼陀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二十七年成书的坚韧毅力。
  3.你认为宋应星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对不对?女孩:“宋应星说的不对。只要通过人力和科学技术,什么资源都可以开发,什么东西都可以制造出来。”男孩:“宋应星说的很对。如果人与自然不相协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无法生存。再说如果人力不与自然力互相配合,那也休想制造出什么东西,开发出什么资源。”他们谁说的对?谈谈你的看法。
  宋应星的强调是对的。男孩说的对,女孩的话有合理成份,但立论错误。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不相协调,意味着人不能适应生存环境或破坏了生存环境。如果不能适应生存环境,人类甚至不会出现。如果人为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则意味着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无尽的,但科学技术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对自然力的利用,这种认识和利用,不可能超越自然。
  练一练
  A
  活动与探究
  1.小调查
  可自由发挥。
  2.看图分析:右图是《天工开物》的一幅插图,描绘的是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的情景。图中有一根中间打通的长竹竿,从地面插进矿井深处,这是当时领先世界的一项生产技术。想想看,这根长竹竿是作什么作用的呢?
  用来排除矿井中的有毒气体(瓦斯)。
  (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  宫理业)
  参考资料
  明成祖修建北京
  明成祖即位后,永乐元年(1403年)诏“以北平为北京”,称“行在”。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明史·成祖纪》),并命“督军、民、匠造砖瓦”“征天下诸色匠作”,选在京诸卫及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直隶等地军士、民丁,“期明年五月俱赴北京听役”(《明太宗实录》)。但是,永乐五年(1407年)北京的宫殿并没有动工兴建。到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壬申,明成祖决意迁都北京,“工部奏请择日兴工”,营建北京宫殿。明成祖“以营建事重”“复诏群臣议营建北京”。第二年二月壬申,“命泰宁侯陈董建北京,柳升、王通副之”。永乐十八年(1420年)九月,“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一月,“以迁都北京诏天下”。北京郊庙宫殿,“通为屋8 350楹,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建成(《明太宗实录》卷103、104、107、108;《明史·成祖纪》)。  
  蒯祥
  蒯祥,江苏吴县人。原来是名木匠,以工艺精巧卓绝著称,有“蒯鲁班”之号,后任工部侍郎,永乐十五年(1417年),负责建造北京宫殿。后来,皇极、中极、建极三大殿遭受火灾,正统年间(1436—1449)他又负责主持重建。天顺末年(1464年),他还规划建造过英宗的陵墓裕陵(明十三陵之一)。  
  天坛
  天坛是明代北京规模最大、气势雄伟的一处坛庙建筑。位于外城永定门内的东侧,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外垣东西长约一千七百米,南北宽约一千六百米,总面积为273公顷,比宫城面积还大两倍。正门朝南,其中有两组不同用途的建筑群。南部以圜丘坛为中心,包括皇穹亭、神厨等附属建筑构成的一组建筑群,为每年冬至皇帝祭天的场所。北端包括祈年殿及附属的皇乾殿、神厨、宰牲亭和七十二廊构成的一组建筑群,是每年初春皇帝祈祷丰年的地方。圜丘坛、皇穹亭、祈年殿建造在南北纵轴线,其间用宽30米、长约360米,高出地面25米的砖砌大道相连。大道两旁遍植柏树,形成森严肃穆的气氛。根据古代“天圆地方”之说,主要建筑平面均为圆形,以象征天。圜丘坛为汉白玉砌筑的圆形三层石坛,外面绕以两重内圆外方的矮墙,上覆以蓝色琉璃瓦。四面各有三座汉白玉的棂星门。坛上不建宫殿,对空而祭,称为“露祭”。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的石块,栏板的尺度和数目皆以阳数即奇数计算,是以1、3、5、7、9及其倍数来定的。站在圜丘的中心发出声音,能达到增声的效果。其构思之精巧,造型之优美,堪称是古代建筑的杰作。祈年殿为三重檐的圆形大殿,建在三层圆形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上层直径约90米,高6米,周围绕以雕有龙、凤、云纹的栏板和雕花栏杆。祈年殿矗立其中,高38米,三重檐皆铺以深蓝色琉璃瓦,层层缩小,呈放射状,顶上冠以鎏金宝顶。殿内有4根支托上层屋檐的龙井柱,象征着四季;12根支托中层屋檐的金柱,代表12个月;另外12根支托下层屋檐的檐柱,则代表12个时辰。整个大殿没有一根大梁或长檩,三层沉重的屋檐完全靠这28根木柱和许多互相衔接的枋、、桷、支撑着,是我国独特的木结构体系抬梁式构架的典型作品。  
  明长城
  为了防卫蒙古骑兵的南下骚扰,早在明太祖时候(洪武二年,1369年),就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明成祖时候,修筑了宣化一带的长城。辽东长城分别修筑于永乐、正统、成化年间。永乐时(1403—1424)筑北镇至开原辽河流域长城;1442年(正统七年),筑山海关至北镇辽西长城;1479年(成化十五年),筑开原至鸭绿江辽东边墙,这段边墙长八百八十多公里。15世纪后半期,鞑靼占有河套以后,明政府又大规模地修筑长城。1474年(成化十年),延绥巡抚余子俊率领将士4万人,“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明史·余子俊传》),修筑了东起清水营 (陕西府谷西北)西至花马池(宁夏盐池西)长885公里的长城。15世纪70年代,明朝军民又修筑了花马池以西到黄河的长城和山西北部的一段长城。16世纪初,修筑了甘肃境内黄河沿岸的一段长城(南至靖远),修筑了嘉峪关及其附近的长城。16世纪中期,修筑了山西、河北境内的内外两条长城和沿太行山南下的内三关长城,又修筑了一次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修筑了兰州一带的长城。此外,小规模的修筑,随时随地都在进行,一直没有停止过。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公里。是明朝北方劳动人民前后花了将近二百年的时间陆续修筑起来的。明朝时候,讳称“长城”,叫做“边墙”。山海关以西的明长城,大都用砖石砌筑,工程坚固,保存比较完好;山海关、嘉峪关东西对峙,气魄雄伟。山海关以东的辽东长城,分别用土筑、石垒、木柱、木板或利用自然地形筑成,工程比较简单,毁坏严重,现在仅存一些遗迹。  
  林则徐的嘉峪关诗
  课文导言中所引林则徐描写嘉峪关的诗句,出自他的《出嘉峪关感赋二首》中的第一首,此首全诗为:“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峭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此诗为1842年10月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路过嘉峪关时所作。  
  李时珍和《本纲目》
  李时珍(1518—1593),蕲州(今湖北蕲春)人。父亲李闻言,是一位著名的医生和医药学者,著有多种医学和药物著作。李时珍自幼体弱多病,随父学医,好读医书。14岁时考取秀才,接着三次参加举人考试,都遭失败。从此他下定决心,专攻医学。李时珍埋头攻读了许多医药著作和经史子集,兼及各种杂著、小说,“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视)”(顾景星《白茅堂集·李时珍传》)。他的医术大有进步,名声播扬远近各地。由于他医好了富顺王朱厚儿子的病,曾被聘为楚王府的奉祀(掌管良医所事);又因为治愈了楚王朱英世子的病,被荐在明朝太医院任职。但两次任职时间都很短促。此后,他回到家乡蕲州,一面行医,一面从事著述。
  30岁时,李时珍感到历代的药物学著作存在不少缺点,不仅分类杂乱,内容谬误,还漏载了许多药物,认为有重新整理和补充的必要。他决心在宋代唐慎微编的《证类本草》的基础上,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学著作。在行医的过程中,他阅读了大量的医药著作,并且走访了湖北、河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实地调查研究,采取药物标本,请教劳动人民,收集民间药方,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知识。他把古今药方和各种药材,不断运用于临床试验,逐一加以验证,掌握药物的性能和疗效。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起,经过二十七年的努力,参考了八百多种著作,三易其稿,终于在万历六年(1578年)编成了《本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社会养老保险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第十二章 数的开方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风景谈》教学材料
    背影 (电教公开课)
    扁鹊见蔡桓公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西方…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4课《亚洲…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1课《人类…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大河…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华夏…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 《原始…
    实施养老保险新政策 10万人可免费领养…
    城居保个人缴费标准分12档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0课《百花…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改革…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8课《科学…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7课《科学…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独立…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钢铁…
    《致橡树》教案和实录 (一课时)
    语言的连贯
    初二语文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教学材料
    《母亲》教案和实录
    《赤壁怀古》教案和实录
    《景泰蓝的制作》
    《风景谈》教学材料
    初二地理·海洋资源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3课《土地改…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中国人…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最可爱…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社会生活的…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中国近代…
    《论语》六则
    天上的街市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解答
    新农村养老保险
    内江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关问题解答
    高中历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
    《大自然警号长鸣》
    诗词五首
    《〈呐喊〉自序》教案和实录(一课时…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6课《外交…
    §15.1.1 图形的平移
    第14章 勾股定理 小结与复习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2)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1)
    14.1.2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
    第14章 勾股定理 单元复习
    13.5.2 因式分解 复习
    13.5.1 因式分解
    咏柳
    §15.2.2 旋转的特征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及…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 《匈奴…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昌盛…
    七年级上历史学案 第15课 《汉通西域…
    方根与立方根及二次根式
    §12.1.1 平方根
    第18章 函数及其图象 小结.doc
    §18.5 实践与探索.doc
    §18.4.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do…
    §18.4.1 反比例函数.doc
    §18.3.4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关…
    §18.3.3 一次函数的性质.doc
    最后一课
    《口技》教学参考
    §15.3.1 中心对称(一)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和实录
    <夜>教案和实录
    与妻书教案和实录
    师说 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 教案和实录
    拿来主义教案和实录
    雨中登泰山 教案和实录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和实录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繁盛一…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贞观…
    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
    北师大版 《比一比》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堂教学实录片…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16.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综合应用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2)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1)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第15章 平移与旋转 复习
    §15.3.1 中心对称(二)
    故都的秋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汉通…
    七年级历史第25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参考
    《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比一比”教学反思
    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评课
    《比高矮》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18.3.2 画一次函数图象.doc
    §15.2.3 旋转对称图形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