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影 (电教公开课)
|
的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他还规定采邑不得世袭,只限终身,而且如果受封者不履行义务或者死亡,赐予者有权收回采邑,终止封授关系,要是继续以前的关系,则必须重新分封。这次改革,对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和西欧历史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确立了以土地和服役为基本条件的臣属关系,削弱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王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采邑制推行之后,中小封建主都要服兵役,他们自备马匹,装备精良,构成了新型的骑兵,奠定了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的基础;法兰克王国以后正是依靠这支骑兵,建立起强大的查理曼帝国。更为重要的是这次改革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关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欧洲中世纪那种国王、大封建主、中小封建主之间层层分封的模式,就是采邑制确定的。随着改革的深入,法兰克王国的实力大增,查理·马特的权势也增加了,他实际上已经超越国王,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实际统治者。事实上,他也为正式接管法兰克王国在作准备。737年,法兰克王国国王去世,查理·马特没有设立新的国王,自己直接以宫相的名义管理国家。在此期间,他加强了罗马教会的联系,取得了教会的支持。740年,罗马教会授予他罗马贵族的头衔,还把尊贵的圣彼得坟墓的钥匙送给他。741年,查理·马特逝世,享年53岁。他虽然至死也没有登上法兰克王国王位,但他已经为他的家族统治法兰克王国奠定了基础。751年,查理·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终于登上法兰克王国国王的宝座。8世纪后半期,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统治法兰克王国时,把法兰克王国的势力推向顶峰,通过近半个世纪的连年征战,到8世纪末,法兰克王国的版图空前广阔,东起易北河、西至大西洋沿岸、北濒北海、南临地中海,几乎占有了整个西欧大陆,同古代西罗马帝国的范围差不多。800年圣诞节时,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的圣彼罗大教堂亲自为查理加冕并涂圣油,称其为查理大帝,也就是承认他是古代罗马皇帝的继承人,即“伟大的罗马人的皇帝”,法兰克王国正式成为帝国。由于查理大帝也译成查理曼,这个帝国便也称为查理曼帝国。 基督教 “基督”一词是希腊文的汉字音译,原意为“救世主”。这是一种信仰上帝和救世主的宗教。公元1世纪兴起于罗马帝国东部。公元前63年,犹太人为罗马征服,犹太人起义遭镇压,乃流散于小亚细亚、埃及、希腊等地。他们渴望有人拯救他们,便创造了一个救世主的具体形象耶稣,通过传道者的宣传,这种信仰便在巴勒斯坦等地传播开来。早期基督教是奴隶、被释放奴隶、穷人和其他无权者的宗教。其教义的主要内容是:救世主不久还要下凡,拯救人类进入幸福的“千年之国”;因人有罪,信仰上帝并虔诚悔罪的人才能进入天国,否则要下地狱;穷人易升天国,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信教者应把财产献给公社,一起过共产生活。这些主张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因此许多奴隶、贫民都信仰它,很快遍布罗马全境,逐渐成为统一的基督教会。起初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持敌视态度,迫害教徒,焚毁教堂。后来,罗马统治者采取了控制、利用、把持基督教的做法。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4世纪末罗马帝国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此后基督教就完全变为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三:一是镇压无效,基督教仍得到广泛传播;二是一些富人、官吏也纷纷加入教会,并且逐渐占据了教会的主要职位;三是基督教教义中提倡驯服、忍耐和阶级调和,具有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 教会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西欧封建化的过程,就是基督教在欧洲传播的过程。教会作为当时唯一有组织的政治力量,被统治者用来做暴力的补充。教会则在暴力支持下扩张,并日益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统治者拨赠教会大量土地,信徒也不断捐赠土地。教会还“以天堂作为约许,以地狱进行恫吓,诱使农民放弃他们的财产”。教会的修道院经营农业、手工业、商业,甚至办抵押和放款。不列颠史学家吉尔达斯曾写到:“……神甫,多数贪得无厌,厚颜无耻。与其称他们作信徒的牧人,不如说是扼杀人们灵魂的豺狼”。 什一税 6世纪,欧洲基督教会利用《圣经》所载农产品1/10“属于上帝”的说法,向居民征收什一税。779年查理曼规定,缴纳什一税是法兰克每个居民的义务。10世纪中期,西欧各国普遍实行。教徒无论从事农业还是牧业生产,所有鸡、鸭、猪、羊、蜂蜜、牛奶、谷类、蔬菜都要每年向教会交纳1/10。有的地区甚至死去的人还要把遗产1/10划归教会。直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欧才陆续废除。 丕平献土和教皇国 教皇一词源于拉丁文的papa(爸爸),最初是教会中对高级教士的称呼。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以后,罗马城主教自认为应该在教会里享有特殊权力,并不断借此扩充势力,papa一词逐渐变为罗马主教的专称,英文作pope,汉译为教皇。756年,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把他夺到的意大利中部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地区,送给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从此教皇拥有领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这样,教皇既是天主教的首领,又是拥有世俗权的一国之君,教皇国的领土多达四万多平方千米。17~19世纪,欧洲爆发了持续不断的资产阶级革命,教皇的权威受到挑战,教皇国的领土不断缩小。1870年,在意大利统一过程中,教皇国也被并入意大利王国,教皇被迫退入到罗马城西北的梵蒂冈,教皇国之名也不再使用。1929年2月,墨索里尼政府与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条约,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名为梵蒂冈城国,主权属于教皇。教皇则正式承认教皇国灭亡。 琅城起义 中世纪时,城市与封建领主的关系非常复杂。一方面,城市有自由的空气,使得大量原来受封建领主控制的农奴逃往城市,城市对封建领主也不满;另一方面,领主也对城市工商业带来的收入很感兴趣,他们都希望别的封建领主的农奴逃到自己领地内的城市。因为这些城市大多是建立在封建领主的领地内,领主可以对城市进行管理,设立各种名目的摊派勒索。城市建立之初,可能需要当地领主的保护,但是,城市发展以后,对封建领主的统治便越来越不满,城市与领主的斗争便日益增多。由于城市与领主的关系不同,城市的管理方式也不一样,在那些取得完全自治权的城市,只向国王或领主交纳定额赋税,城市居民可以选举产生自己的市议会,市议会是城市的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制定政策、法令和铸造货币。城市有自己的武装和法庭,有权宣战、媾和。城市还通过选举产生自己的市长和法官等管理人员,行使行政、司法和财政大权。此外,还有一些城市只有不完全的自治权,这些城市由国王与城市代表共同管理。其他也有一些小城市,无力争取自治权,只好在领主的统治下生活。12世纪前后,城市反对领主的斗争盛行。当时,斗争的方式各种各样,有的城市通过赎买的方式,向领主付一大笔钱,摆脱了领主的统治。有的城市则针对领主的镇压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手段,通过武装斗争也赢得了城市自治权利。在第二种方式的斗争中,法国的琅城起义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琅城是法国北部一个比较富裕的工商业城市,它的毛纺织业发达,是当时法国毛纺织业的中心。琅城是建立在主教高德理的领地上,高德理非常贪得无厌。为了摆脱高德理的统治,12世纪初,琅城的居民凑了一大笔赎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但是,高德理背信弃义,得到钱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统治琅城。琅城居民闻讯十分愤怒,1112年,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路易六世和法国北部的封建领主派军队进占琅城,强行取消了公社。琅城居民坚持斗争,直到1128年路易六世不得不向琅城颁发特许状,同意琅城建立公社,实行自治。此后,琅城居民一直实行自治,琅城公社存在了两百多年。 东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因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廷的旧址,故又名拜占廷帝国。它的城市经济始终保持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由于丝织业的兴起,皇族和政府要员都穿上与黄金等价的丝绸服装。采矿、金属加工,武器、玻璃、首饰制造业也很发达。君士坦丁堡人口达80万,是“全世界船只云集的市场”,与印度、中国,北欧贸易,掌握全部地中海贸易,与西欧保持经常联系。专制政府对经济活动全面控制,以致帝国被称为“垄断的天堂,特权的天堂,家长式统治的天堂”。屡经多种民族及十字军入侵后,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拜占廷文化 当西欧古典文化遗产遭到教会野蛮破坏的时候,拜占廷却融西欧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东方文化于一体,发展为封建社会时期文艺复兴前欧洲文化的最高峰。数学家迪亚尔赫为欧几里得《几何原理》作了注释。爱吉那的《医学大全》被译成多种文字,广泛流传。编纂了许多文集及百科全书。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则代表了拜占廷艺术的最高成就。拜占廷文化对文艺复兴和欧洲文化有重大影响,也是当时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我国民间杂技中的吞刀吐火等就是由拜占廷传入的。 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来住在里海东南的呼罗珊一带,后来西迁,来到小亚细亚,投附于罗姆素丹国。其首领埃尔托格鲁尔从罗姆素丹手中得到一块不大的封地,与东罗马的领土毗邻。他的儿子奥斯曼在位时(约1282~1326年)宣布独立,扩张领土,1326年占领东罗马的布鲁萨(布尔萨),定为首都。奥斯曼土耳其迅速强大起来。 14世纪下半期,奥斯曼土耳其开始侵入欧洲大陆,1362年占领阿德里亚堡,不久迁都于此。接着占领色雷斯东部。1389年在科索沃打败巴尔干各国联军,征服塞尔维亚。四年之后征服保加利亚。1396年在尼科堡大败欧洲联军,占领巴尔干大部分土地。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东罗马帝国,对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发动了进攻。君士坦丁堡三面环海,交通便利,形势险要。4至5世纪,罗马皇帝先后修筑了周围的城墙。西边的城墙是一道复墙,今天仍然屹立在伊斯坦布尔,城外环以壕沟。城上堡垒林立,防御坚固。为了免受来自海上的攻击,城北的金角湾入口设有锁链。金角湾以北的加拉太区是君士坦丁堡的郊区。热那亚人在那里建立了据点,筑了围城。奥斯曼土耳其素丹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在位)多日攻城不下,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同加拉太区的热那亚商人串通,以保留热那亚人在该区的商业特权为条件,取得由此假道的便利,终于绕过锁链,攻下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此后,奥斯曼土耳其迁都于君士坦丁堡。15世纪后半期,土耳其已经几乎占领整个小亚细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社会养老保险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背影 (电教公开课),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诗词五首 |
下一篇文章: 扁鹊见蔡桓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