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大自然警号长鸣》

法军的阵地造成一个大缺口,法军大败。12月初,法军突出重围,撤离莱比锡一带,返回莱茵河两岸。这一战使法军损失了三万多人,更重要是在于使拿破仑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法国在德意志的统治告终,拿破仑帝国面临崩溃的边缘。
此后,反法盟军乘胜追击,兵临巴黎城下,巴黎守军投降。1814年4月,拿破仑不得不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
滑铁卢战役
1815年3月,拿破仑从监禁地厄尔巴岛返回巴黎,轻而易举就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重新登上皇位。正在维也纳举行国际会议的欧洲各国的君主和政府首脑们大惊失色,英、俄、普、奥等国立即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纠集七八十万人的大军,分六路向法国扑来。拿破仑虽然在仓促之间也募集了近七十万人的军队,但是,由于武器、马匹奇缺,真正能上战场的不足12万人。6月15日,拿破仑率法军进入比利时境内,当时与之对垒的有威灵顿元帅指挥的9万英军和布吕歇尔元帅指挥的12万普军。拿破仑希望能将英普军队各个击破,扭转兵力不足造成的被动局面。6月16日,拿破仑亲自指挥法军在林尼附近击退了布吕歇尔统帅的普军;同时,法军内伊元帅也与威灵顿的英军交战,双方互有伤亡。但是,由于法军主力行动迟缓,使布吕歇尔的普军与威灵顿的英军得以会合,这样,拿破仑就不得不与英普两路军队同时作战。6月17日,双方军队进行了紧张调动,法军主力虽然阻击了普军的进攻,但却没有向滑铁卢以南的英军发起进攻,错失良机。6月18日,双方在布鲁塞尔附近的滑铁卢展开了大规模的会战。当时,拿破仑决定首先对威灵顿军队的左翼实施突击,企图阻止英军与普军会合,但是,战斗开始后,法军遭到普英联军的顽强抵抗,法军虽然发起了多次进攻,但都遭到失败,军队伤亡惨重,拿破仑的作战计划无法实现。拿破仑命令法军全力投入进攻,仍未获胜。下午5时,布吕歇尔的普军摆脱了法军追击部队,赶来参战,形势突变,英军也发动反攻,拿破仑两面受敌,法军全线溃败。这一战法军损失了三万多人,英普军队损失了二万多人。联军随后占领巴黎,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从此结束。
史学界关于法国大革命起讫时间和分期的不同学术观点
对法国大革命的起讫和分期问题,我国史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一)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上限。国内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传统观点认为,法国大革命开始于1789年7月14日的巴黎起义,因为正是这一天的巴黎起义,粉碎了宫廷的反革命阴谋,给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的打击。巴士底狱是封建专制的象征,巴士底狱的攻陷,标志着法国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开始。从此以后,国家政权从王室转移到制宪会议手中。持这种观点的有王荣堂的《世界近代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二种观点认为,法国大革命的上限应定在1789年6月17日,其依据是: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这是革命的首要标志,6月17日成立的国民议会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开始。国民议会是同国王权力相对立的权力机关,尽管当时它还很弱,作用也有限,但是它的产生及其活动,毕竟是政权转移的起点。7月14日的人民起义则大大加速了革命的发展进程,开辟了革命在全国城乡发展的新阶段。持这种观点的有林贤极、程镇芳等人(《略谈法国大革命的分期问题》,《福建师大学报》1980年第1期)。第三种观点认为,法国大革命的上限应定在1789年5月三级会议召开这一时间,因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从开始夺取政权到取得政权是一个革命过程,因此,不能把已经取得政权或基本取得政权看作革命开始的标志,而应把夺取政权以前的某些行动看作革命开始的标志。实际上,资产阶级在三级会议上就开始了夺取政权的斗争,而且还通过斗争把群众吸引到三级会议的周围。“巴士底狱的攻陷不是革命开始的表现,而是革命胜利的表现”。持这种观点有寥士虎(《关于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时间问题》,《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二)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下限。史学界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观点:传统观点认为,法国大革命结束于1794年7月27日的热月政变,理由有三:第一,热月政变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了任务,地主阶级的统治被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已经建立,农民的土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为发展资本主义扫除了障碍。第二,1794年后,开始了资产阶级反革命统治时期,热月党人采取了一系列反动措施,打击民主派力量,助长反动势力的气焰。第三,获得土地的农民不希望革命深入发展,只渴望巩固自己已经得到的土地。持这种观点的有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人民出版社,1962年)和王荣堂(《世界近代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二种观点认为,雾月政变和执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理由如下:第一,拿破仑在1799年12月15日的“告法国民众书”中自称“革命已经结束”。第二,拿破仑破坏了法国大革命的民主成果,践踏了大革命的一系列重大原则。第三,拿破仑在政治上实行妥协倒退的政策,如大赦逃亡者、正式创建帝国贵族制等等。第四,拿破仑帝国是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军事独裁帝国,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妥协性。因此,拿破仑政权与法国大革命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持这种观点的有张芝联(《拿破仑与法国大革命》,《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第三种观点认为,法国大革命的下限应定在1814年4月10日或1815年6月22日。其理由如下:第一,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对法国大革命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马克思说:“1789年至1814年的革命依次穿上了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服装”,马克思认为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至1814年。第二,拿破仑政权与法国大革命在本质上有一致性和联系性。拿破仑成功地打垮了国内外旧制度的支持者,尊重和维护已取得的资产阶级各项社会成就,在旧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大革命所揭示的资产阶级国家和社会的各项原则。第三,拿破仑时期是法国大革命的稳定和巩固时期,实际上是法国大革命的最后阶段。持这种观点的有王养冲(《关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分期的若干问题》,《历史学》1979年第4期)和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四种观点认为,1830年七月革命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其论据是:第一,无论热月政变、雾月政变还是第一帝国的建立,都标志着法国大革命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尚未达到“贵族被消灭”和“资产阶级获得完全胜利”的程度。第二,七月革命的胜利确立了金融资产阶级的排他性专政,这充分体现在1830年宪法中。第三,随着法国工业革命的迅速展开,巨大的经济利益吸引着封建贵族经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本主义农场,不再企图复辟封建制度。第四,在七月革命的影响下,在欧洲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革命高潮,使英国和欧洲封建君主自顾不暇,无力或不想再干涉法国内政了。这种观点的代表主要有马生祥、叶文都(《法国大革命终点新探》,《淮北煤师院学报》1987年第3期)。(三)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分期。史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把法国大革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君主立宪时期,时间是从1789年7月14日到1792年8月10日;第二个阶段是从1792年8月10日到1793年6月2日,这是共和政体时期;第三个阶段从1793年6月2日到1794年7月27日,这是雅各宾派民主专政时期。持这种观点的有王荣堂(《世界近代史》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二种观点把法国大革命分为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与第一种观点大体一致,第四阶段从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到1799年11月的雾月政变,这是督政府统治时期,督政府的垮台是法国革命结束的标志。刘宗绪持这种观点(《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三种观点把法国大革命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这是法国大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发展时期;其间经历了立宪君主派统治阶段、吉伦特派执政阶段和雅各宾派专政阶段。第二个时期从热月政变到1820年“两次投票法”通过,这是巩固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成果时期,其间历经督政府阶段、拿破仑独裁阶段和波旁王朝的君主立宪制的自由主义尝试阶段。第三个时期从1820年6月20日到1830年七月革命,历经保留《1814年宪章》范围内的复辟阶段(1820年6月20日至1824年9月16日)、全面复辟阶段(1824年9月16日至1830年7月27日)和七月革命阶段。持这种观点的有马生祥(《法国大革命的分期划段问题》,《历史教学》1996年第12期。)第四种观点把法国大革命分为六个阶段:立宪君主制时期(1789年7月14日至1792年8月10日);吉伦特共和国时期(1792年8月10日至1793年6月2日);雅各宾共和国时期(1793年6月2日至1794年7月27日);热月党和督政府共和国时期(1794年7月27日至1799年11月9日);执政府共和国时期(1799年11月9日至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帝国或第一帝国时期(1804年5月18日至1814年4月11日或1815年6月22日)。王养冲赞同这种观点(《关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分期的若干问题》,《历史学》1979年第4期)。
插图《拿破仑加冕》(局部)
这是法国著名画家大卫(1748—1825)的一幅著名写实油画的局部。画家用了两年时间(1805~1807年)才完成这幅,它忠实记录了拿破仑加冕这一历史场景。
该画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它高610厘米,长约931厘米,全幅画中有150多个人物。本彩图是其中的主要部分。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拿破仑的加冕仪式上,教皇庇护七世给拿破仑及其皇后约瑟芬的额头涂上“圣油”后,拿起皇冠准备给拿破仑加冕,不料,拿破仑突然夺过皇冠自己戴上,然后,拿起另一顶较小的皇冠戴在约瑟芬头上。本图反映的就是这一瞬间的情景。图中坐在中间、头戴高大尖帽、手持权杖的是庇护七世,他虽然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一副神情惘然之态;身披红绒披风、头戴皇冠的是拿破仑,他表情肃穆威严,正要把一顶较小的皇冠给跪着的约瑟芬皇后戴上,画家对拿破仑的形象作了一些夸张,使得身材比较矮小的拿破仑显得高大起来。皇后约瑟芬的形象温柔恬静,她身材娇柔、面容端庄,沉浸在幸福之中。约瑟芬旁边的垫子原来是给拿破仑跪受皇冠时准备的。周围是观礼的达官显贵和皇室近亲。他们都是当时的真实人物,画家忠于写实,把每个人物的细微表情都活生生地刻出来。从图中不难看出,有人惊奇,有人钦慕,也有人神情冷漠,而教皇右侧站立的卡普拉红衣主教,则似乎带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愠色。
插图《攻占巴士底狱》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巴士底狱在巴黎城区东南,建于1382年。初为军事堡垒,不久成为王家囚禁政治犯的监狱,是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象征,素为人民所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社会养老保险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大自然警号长鸣》,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风景谈》教学材料
    背影 (电教公开课)
    扁鹊见蔡桓公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西方…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4课《亚洲…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1课《人类…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大河…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华夏…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 《原始…
    实施养老保险新政策 10万人可免费领养…
    城居保个人缴费标准分12档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0课《百花…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改革…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8课《科学…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7课《科学…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独立…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钢铁…
    《致橡树》教案和实录 (一课时)
    语言的连贯
    初二语文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教学材料
    《母亲》教案和实录
    《赤壁怀古》教案和实录
    《景泰蓝的制作》
    《风景谈》教学材料
    初二地理·海洋资源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3课《土地改…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中国人…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最可爱…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社会生活的…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中国近代…
    《论语》六则
    天上的街市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解答
    新农村养老保险
    内江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关问题解答
    高中历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
    最后一课
    诗词五首
    《〈呐喊〉自序》教案和实录(一课时…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6课《外交…
    §15.1.1 图形的平移
    第14章 勾股定理 小结与复习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2)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1)
    14.1.2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
    第14章 勾股定理 单元复习
    13.5.2 因式分解 复习
    13.5.1 因式分解
    咏柳
    §15.2.2 旋转的特征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及…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昌盛…
    七年级上历史学案 第15课 《汉通西域…
    第十二章  数的开方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方根与立方根及二次根式
    §12.1.1 平方根
    第18章 函数及其图象 小结.doc
    §18.5 实践与探索.doc
    §18.4.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do…
    §18.4.1 反比例函数.doc
    §18.3.4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关…
    §18.3.3 一次函数的性质.doc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汉通…
    《口技》教学参考
    §15.3.1 中心对称(一)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和实录
    <夜>教案和实录
    与妻书教案和实录
    师说 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 教案和实录
    拿来主义教案和实录
    雨中登泰山 教案和实录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和实录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繁盛一…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贞观…
    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
    北师大版 《比一比》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堂教学实录片…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16.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综合应用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2)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1)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第15章 平移与旋转 复习
    §15.3.1 中心对称(二)
    故都的秋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 《匈奴…
    七年级历史第25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参考
    《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比一比”教学反思
    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评课
    《比高矮》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18.3.2 画一次函数图象.doc
    §15.2.3 旋转对称图形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