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13.5.1 因式分解

在20年。1858年,英国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撤消印度公司,除股本外,公司的全部财产归英国国家所有,英国内阁设立印度事务大臣,印度总督改称副王,为英王驻印度直接代表。
英国对印度的侵略
1498年,达·伽马的船队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不久,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在印度沿海地区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孟买和加尔各答等地建立了殖民据点。此后,英国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把法国势力赶出了印度;接着逐步蚕食、占领了印度的南部和中部,1849年又吞并了旁遮普,完成了对印度的全部占领,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了疯狂的掠夺,仅侵吞孟加拉国库一项,就给东印度公司带来了3 700万镑的收入;除此之外,东印度公司还征收苛捐杂税,1760~1780年间,东印度公司用这些苛捐杂税向英国输进了价值1 200万英镑的商品。据统计,1757~1815年间,英国共从印度攫取了高达10亿英镑的财富。当时,一名英国议员曾经说过:“我深信,地球上任何时候的任何一个文明政府,也没有比1765~1784年的东印度政府更为腐败、更为背信弃义、更为凶恶了。”为了对中国等国进行经济侵略,东印度公司还在印度种植鸦片,向中国和东南亚一带走私贩卖,获取不义之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对印度的侵略方式逐渐发生改变。当时,印度的手工棉织品具有很大的竞争力,一度在英国和欧洲市场很畅销,刚刚起步的英国纺织业还难以一下击败它。英国利用政治统治地位,限制印度的手工棉织业。英国先是把印度棉织品挤出欧洲市场,接着强行把印度的棉花运到英国加工成纺织品,然后再把棉制品运到印度销售。1814~1835年,印度输入英国的棉布从125万匹跌到30多万匹;而同一时期,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织品由不足100万码增加到5 100万码以上。大批工人失业,正如印度总督本丁克承认:“悲惨的情况在商业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
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统治的论述
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欧洲从远古的时候起就得到印度制作的绝妙的纺织品,同时运送它的贵金属去进行交换,这样就给当地的金匠提供了材料,而金匠是印度社会必不可少的成员,因为印度人极其爱好装饰品,甚至社会最下层中的那些几乎衣不遮体的人们通常都戴着一副金耳环,脖子上套着某种金饰品。手指和脚镯上戴环戒也很普遍。妇女和孩子常常戴着沉甸甸的金银手镯和脚镯,而金银的小神像在很多家庭都可以看到。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从1818年到1836年,大不列颠向印度输出的棉纱增长比例是1∶5 200。……然而,曾以纺织品闻名于世的印度城市的这种衰败决不是不列颠统治的最坏的结果。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和欧洲一样大的、幅员15 000万英亩的国家,英国工业的破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令人吃惊的。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这种作用只是整个现存的生产制度所产生的有机的结果。这个生产建立在资本的绝对统治上面。资本的集中是资本作为独立力量而存在所必需的。这种集中对于世界市场的破坏性影响,不过是在广大范围内显示目前正在每个文明城市起着作用的政治经济学本身的内在规律罢了。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像地质变革创造了地球表层一样。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克莱武
1725—1774,出生于英国希罗普郡的斯泰切庄园,父亲是一位议员。由于读书不用功,学业无成,克莱武在1743年就去了印度,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当职员,不久投身军队。1751年,英国支持的印度王公被法国支持的印度王公围困,克莱武带人成功地解围,初露头角。1753年回到英国,两年后又返回印度,担任圣戴维堡的英军总督,中校衔。不久,他领人参加了东印度公司争夺孟加拉的战斗。1757年初,克莱武带领军队占领加尔各答,并取得了英军在加尔各答的驻防权。这一年6月,克莱武击败了莫卧尔帝国的孟加拉总督的军队,完全控制了加尔各答,东印度公司任命他为孟加拉总督,开始统治孟加拉。占领孟加拉期间,他大肆掠夺,抢夺了大量财富,受到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赞赏。1760年,他回到英国。1762年,他成为爱尔兰贵族,称为普拉西的克莱武男爵,后来还成为议员。1764年,由于英国在印度吃紧,东印度公司要他再度出山,任命他为孟加拉总督和驻印英军总司令。第二年,他到达加尔各答,对东印度公司和驻印英军进行整顿,遭到了极大抵制。1767年,他回到英国。1773年,英国议会宣布他“对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给予了极高荣誉。1774年,他在伦敦自己的住所自杀。
插图《英国舰队打败西班牙舰队的海战》
1588年,西班牙派出庞大的“无敌舰队”,远征英国。两国之间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海战。这次战争的发生有它必然的原因:第一,16世纪的西班牙是一个强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了欧洲同东方和美洲贸易的垄断权。16世纪后半期,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起来,英国要向外进行经济扩张,同时又推行殖民政策。这必然要同西班牙发生冲突,两国矛盾日益激烈。当初,英国的力量相对薄弱,因此采用海盗方式,拦抢西班牙运送财货的船只,骚扰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这都表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第二,西属尼德兰爆发革命,要求摆脱西班牙统治而独立的时候,英国帮助革命力量。同时,西班牙国王在英国组织政治颠覆活动,谋求刺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这又加剧了冲突。西班牙国王的颠覆活动失败以后,决心用武力征服英国。1588年5月,“无敌舰队”在里斯本(从1580年起,葡萄牙一度并入西班牙)组成,扬帆出海,7月下旬从西班牙一个港口出发,驶向英吉利海峡。它计划到尼德兰南部去运载那里的西班牙军队,渡过海峡,直捣英国首都伦敦。“无敌舰队”包括130艘战船,载有2万多名水手和士兵。舰队庞大,但船体笨重,调动不灵,而且大炮射程短,加上舰队统帅缺乏经验。英国早已作好迎战准备,组成了拥有197艘战船的舰队。英国战船低小,轻便灵活,容易操纵,舷侧配有远射程的轻型大炮,火力猛烈。更为重要的是英国的水手和士兵大部分富有经验。负有指挥作战任务的高级军官如豪金斯、德雷克等多年从事海上活动,都能指挥自如,充分发挥英国舰队机动灵活的优势。7月下旬,“无敌舰队”驶入英吉利海峡。从7月31日到8月4日,它同英国舰队发生了三次战斗,经受英舰炮火的轰击,虽然仍能保持严密的队形,却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无敌舰队”好不容易到达法国加来海面抛锚,等待装运尼德兰南部的西班牙军队,但军队迟迟未到。8月7日至8日半夜,英国舰队派出的六艘纵火舰驶进加来港,“无敌舰队”被迫松锚,从而无可挽回地乱了阵势。第二天,英国舰队发起攻势,重创已经陷于混乱的“无敌舰队”,把它打得七零八落。正在此时,西北风骤起,“无敌舰队”借风逃脱。最后它向北绕过苏格兰,到爱尔兰,经大西洋回西班牙。到达时,仅剩大约一半的船只了。“无敌舰队”的溃败,标志着西班牙海权的衰落。英国开始掌握海上霸权,为它夺取殖民地提供了条件。
本课参考书目
李永采主编《海洋开拓争霸简史》,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
艾周昌、程纯著《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印]R·C·马宗达等著《高级印度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九年级上历史教案 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教育资源
13.5.1 因式分解
点击下载:13.5.1 因式分解(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方案13.5.1 因式分解
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案



 

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目的:1.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借

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自读----- 讨论------评讲

 

教学构思: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教学重点:散文的“形”与“神”

 

教学难点:散文的景与情

 

教学媒体: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教学时数: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及内容:

导语设计 
师: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的钟爱,描写秋的佳作数不胜数,同学们能说一说吗? 
生:“落霞与孤骜齐飞,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社会养老保险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13.5.1 因式分解,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风景谈》教学材料
    背影 (电教公开课)
    扁鹊见蔡桓公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西方…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4课《亚洲…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1课《人类…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大河…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华夏…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 《原始…
    实施养老保险新政策 10万人可免费领养…
    城居保个人缴费标准分12档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0课《百花…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改革…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8课《科学…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7课《科学…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独立…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钢铁…
    《致橡树》教案和实录 (一课时)
    语言的连贯
    初二语文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教学材料
    《母亲》教案和实录
    《赤壁怀古》教案和实录
    《景泰蓝的制作》
    《风景谈》教学材料
    初二地理·海洋资源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3课《土地改…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中国人…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最可爱…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社会生活的…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中国近代…
    《论语》六则
    天上的街市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解答
    新农村养老保险
    内江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关问题解答
    高中历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
    最后一课
    诗词五首
    《〈呐喊〉自序》教案和实录(一课时…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6课《外交…
    §15.1.1 图形的平移
    第14章 勾股定理 小结与复习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2)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1)
    14.1.2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
    第14章 勾股定理 单元复习
    13.5.2 因式分解 复习
    故都的秋
    咏柳
    §15.2.2 旋转的特征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及…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昌盛…
    七年级上历史学案 第15课 《汉通西域…
    第十二章  数的开方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方根与立方根及二次根式
    §12.1.1 平方根
    第18章 函数及其图象 小结.doc
    §18.5 实践与探索.doc
    §18.4.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do…
    §18.4.1 反比例函数.doc
    §18.3.4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关…
    §18.3.3 一次函数的性质.doc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汉通…
    《口技》教学参考
    §15.3.1 中心对称(一)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和实录
    <夜>教案和实录
    与妻书教案和实录
    师说 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 教案和实录
    拿来主义教案和实录
    雨中登泰山 教案和实录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和实录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繁盛一…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贞观…
    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
    北师大版 《比一比》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堂教学实录片…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16.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综合应用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2)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1)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第15章 平移与旋转 复习
    §15.3.1 中心对称(二)
    《大自然警号长鸣》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 《匈奴…
    七年级历史第25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参考
    《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比一比”教学反思
    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评课
    《比高矮》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18.3.2 画一次函数图象.doc
    §15.2.3 旋转对称图形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