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母亲》教案和实录

(二)三部分中,最能体现母亲思想发展过程的应该是第二部分,母亲被敌人发现后,她的思想做了那些激烈的斗争呢?(放本部分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划出最能体现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开头三节(9——11)是情节的过渡关键,作者是怎样写母亲心理活动的? 
内心独白 “我在什么地方看见过他!”

借助视觉  “这种注意的眼光好象针一样刺着她。”

“手里的东西突然觉得沉重起来。”

“隐隐的不快的感觉”

“心冷得紧缩起来的感觉”

借助味觉  “嘴里充满了干燥的苦味”

从旁叙述“强烈的灾祸的预感使她想起这个人¼ ¼ ”

被敌人发现之初,母亲的心理是:紧张,忧惧。

第12——19节(听录音): 
这几个自然段主要写母亲此时的动摇心理。

方法主要是:内心独白,动作暗示等。

第20节(齐读): 
思考:(1)“这些想法”和“敌对的力量”各指的是什么?有何区别与联系?

明确:均指母亲动摇时所出现的一些想法。前者是一般的说法,不含人物的感情因素;后者饱含人物对这些想法的强烈的憎恨。

(2)这一段主要写了母亲的什么心理?(D)

懊悔 B、畏惧 C、害怕 D、自责 
(3)这段描写母亲心理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从旁叙述

(4)这段心理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表现了母亲在同敌`人斗争和自我斗争中不断成长,使母亲的形象更加真实,更丰满。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标志着母亲坚定起来的是哪几句话? 
这时候,她心里鼓起一股好象震动了全身的猛劲,吹灭了这一切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象命令一般地对自己说:“可耻啊!” 
借助于比喻来写母亲的心理。

她的眼光接触到一道没有精神的胆怯的视线。¼ ¼ 几秒钟的动摇好象使她更坚定了,心也跳得比较平稳起来。 
提问:A、这种“视线”指的是谁?它本来是什么样的?

明确:视线是暗探的目光,本来是“象针一样的目光”。

B、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感觉上的变化?

明确:这反映了母亲由动摇到坚定的心理变化。

因此,被敌发现后,母亲的思想发展过程是:

紧张 ——动摇—— 自责—— 坚定

(三)从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发展部分作者主要运用的描写心理的方法是:

借助视觉、味觉、感觉表现人物心理; 
内心独白; 
从旁叙述。 
那么在开端和高潮部分,有没有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刻母亲的形象呢?如有,是哪些?(请同学自己找,自己分析)

明确:1、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理 例句:

(1)满意地听着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第2节);

(2)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愉快(第3节)。

表现了母亲执行这次任务,充满了自豪感,心情是愉快的。

通过动作表情的描写反映人物心理 例句: 
(1)母亲站定了,四面看了一看¼ ¼ (警惕)

(2)母亲坐在门口容易被看见的地方等着。(盼望接传单,对革命的热情)

(3)接传单后,母亲“用手摸了摸箱子的冰冷的皮,将臂肘靠在上面,很满意地望着大家。”“她手里毫不吃力地提着箱子。”

(接取传单后愉快的心情)

总结:这一部分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和精神?

明确:通过写母亲等候和接取传单,表现母亲盼望与喜悦的心情,以及积极热情、大胆自觉的革命精神和自豪感。

(四)在高潮部分,母亲的思想更加坚定,她散发传单,发表演说,同敌人正面交锋,作者又是从母亲的形体动作、语言、内心活动、群众的反响来表现母亲高大的形象的。

找出能表现母亲形象的动词,并说一说这对于表现母亲起到什么作用。 
动词:猛拉,站起,抓,举,挥,扔,抛等,表现母亲散发传单时的急促、沉着、机智。

文中还写了母亲的内心活动,“母亲看见了他们的饥渴一般注视着的眼睛,自己的脸上也感到了温暖的呼吸。” 
表现了母亲的幸福和自豪感。

她公开地发表演说又对其形象的塑造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发表演说,揭露敌人罪恶,宣传革命真理,大义凛然,无所畏惧,表现了一个革命者不惜牺牲一切和对于革命充满胜利信心的崇高品质。

总结: 
母亲的形象: 
本文通过母亲接受任务、散发传单、同敌人展开英勇斗争的事迹,反映母亲从一个劳动妇女成长为坚强战士,从普通母亲成长为成熟的革命者,革命性由自发到自觉的成长过程,塑造了一位积极热情、大胆自觉、大义凛然、勇敢顽强的革命母亲形象。

文章以母亲命名,意味着尼洛夫娜形象在作品中具有特殊意义,她的成长过程概括了当时俄国劳动妇女的许多特征。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细腻的心理描写 
主要有以下方法:

内心独白 
从旁叙述 
动作暗示 
环境烘托 
5、借助视觉、味觉等

作业:

找出文中其他的环境描写片段,并思考有那些作用。
(教学新理念)课程《母亲》教案和实录

上一页  [1] [2] [3]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社会养老保险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母亲》教案和实录,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3课《土地改…
    背影 (电教公开课)
    扁鹊见蔡桓公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西方…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4课《亚洲…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1课《人类…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大河…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华夏…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 《原始…
    实施养老保险新政策 10万人可免费领养…
    城居保个人缴费标准分12档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0课《百花…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改革…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8课《科学…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7课《科学…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独立…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钢铁…
    《致橡树》教案和实录 (一课时)
    语言的连贯
    初二语文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教学材料
    《赤壁怀古》教案和实录
    《景泰蓝的制作》
    《风景谈》教学材料
    《〈呐喊〉自序》教案和实录(一课时…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中国人…
    §15.1.1 图形的平移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最可爱…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社会生活的…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中国近代…
    《论语》六则
    天上的街市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解答
    新农村养老保险
    内江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关问题解答
    高中历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最后一课
    诗词五首
    《风景谈》教学材料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6课《外交…
    第14章 勾股定理 小结与复习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2)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1)
    14.1.2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
    第14章 勾股定理 单元复习
    13.5.2 因式分解 复习
    13.5.1 因式分解
    故都的秋
    咏柳
    §15.2.2 旋转的特征
    初二地理·海洋资源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及…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昌盛…
    七年级上历史学案 第15课 《汉通西域…
    第十二章  数的开方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方根与立方根及二次根式
    §12.1.1 平方根
    第18章 函数及其图象 小结.doc
    §18.5 实践与探索.doc
    §18.4.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do…
    §18.4.1 反比例函数.doc
    §18.3.4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关…
    §18.3.3 一次函数的性质.doc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汉通…
    《口技》教学参考
    §15.3.1 中心对称(一)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和实录
    <夜>教案和实录
    与妻书教案和实录
    师说 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 教案和实录
    拿来主义教案和实录
    雨中登泰山 教案和实录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和实录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繁盛一…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贞观…
    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
    北师大版 《比一比》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堂教学实录片…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16.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综合应用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2)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1)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第15章 平移与旋转 复习
    §15.3.1 中心对称(二)
    《大自然警号长鸣》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 《匈奴…
    七年级历史第25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参考
    《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比一比”教学反思
    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评课
    《比高矮》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18.3.2 画一次函数图象.doc
    §15.2.3 旋转对称图形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