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汉语拼音之弊
辽宁省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 刘传一 于葵玲
先学汉语拼音是造成学生别字过多的原因之一
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是一种极好的辅助手段。
学习汉语拼音,对于识字教学和推广普通话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从《汉语拼音方案》颁布以来,由于不恰当地将汉语拼音学习放在汉字学习的前面,结果造成了学生别字过多的现状。
从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颁布以来,我国小学便普遍开始了汉语拼音教学。基本上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后先集中学习汉语拼音,一般是4—7周时间,然后才学习汉字。四十多年来,我国小学的识字教学基本上一直沿用这种程式。
似乎是因为“存在即合理”,四十年多年以来,人们很少对这一现状问一个为什么。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先学汉语拼音是造成学生别字过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理由如次:
第一,由于先学习汉语拼音,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觉得汉字是表音文字。 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已掌握了(母语)较多的口语词汇,到学校便要开始学习语言的纪录符号——文字。然而孩子一上学学习的却不是本民族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而学的是学习这种语言符号的辅助工具——汉语拼音。 孩子们是这样学习汉语拼音的:图画上画了一件上衣,下面写了个“ i ”;上面画了个乌鸦,下面写了“ u ”……于是,孩子们就觉得这图画下面的拼音就是那个事物的书写符号。孩子们学习了4—7周的“辅助工具”,学声母、韵母、拼读,写声母、韵母,用拼音写话。于是,在孩子门的心里便产生了一种印象:原来我们说的话是用这种东西来记录的,而且只记录读音,也就是说,文字(他们误以为汉语拼音就是文字了)只是记录语音的符号。
学完汉语拼音开始学习汉字了。孩子们先是产生了畏难情绪,怎么又要学习这种笔画多、不好记、不好写的东西了;接着孩子们又有些糊涂了,它跟先前学习的汉语拼音是什么关系?
可过了不久,他们发现,汉字的上面标注有他们学过的汉语拼音,而且老师还先领着大家读汉字上面的汉语拼音,于是他们渐渐的“明白”了:原来它们是能够互换的(都读同样的音),这方块字同上面的汉语拼音是一样的。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又强化了孩子们的这种印象:“写话的时候,遇到没有学过的或忘了的字,可以用汉语拼音暂时代替”。于是,孩子们把“可以”理解为“能够”了,把“暂时代替”理解为“经常互换”了。虽然老师以后在识字教学中,经常强调汉字的造字特点,强调字的结构与意义的联系,学生也很难接受,因为先入为主使他们觉得,汉字和汉语拼音都是记录语音的。
既然是记录语音的,那么同音字自然就可以互相“替换”了。
于是,别字就大量地产生了!
孩子们的这些行为,能否用心理学的理论加以解释呢?回答是肯定的。
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告诉我们,先输入的信息有较强的稳定性,很难改变。就像我们学习唱歌,假如一开始我们就学错了,唱走调了,以后纠正起来也非常不容易。
动物行为学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新孵出来的小鸡,在撞开蛋壳后的头七天里,会把它第一次见到的动物认作母亲。后来科学家又将动物置换成其他物体,使之移动,小鸡也跟着这个移动的物体跑,把这个移动的物体也当成母亲了。科学家把这七天称为认母时期。我们平常说的“先入为主”,就是这个意思。
孩子们的学习也是这样。因为先入为主,先学汉语拼音使得他们将“辅助工具”当成本民族的文字的一种形式了;将表意的文字理解为表音的文字了。孩子们都跟汉语拼音跑了。所以,在这些学生中出现较多的同音代替的别字现象,就是必然的了。
第二,先学“辅助工具”,后学真正本领,是本末倒置。
学习汉字,是学生要掌握的“真正本领”,汉语拼音只是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就拿学习游泳来说吧(任何比喻都可能是蹩脚的),是先学习漂浮、换气、基本泳姿,还是先学习辅助工具“脚蹼”(蹼泳或潜水员穿在脚上的像蛙脚的用具)的使用和技巧呢?你连基本的漂浮和泳姿都不会,你又怎能用好脚蹼?工具的学习和使用总是在基本本领(对于蹼泳运动员来说,运用脚蹼也属于基本本领,本文所指的是一般人的游泳)掌握之后才开始的。学习语言也是如此。
第三,先学汉字,符合汉字本身的规律;先学汉语拼音,不符合汉字本身的规律
先学汉字还是先学汉语拼音,虽然只是个顺序的问题,但按系统论的理论分析,却属于两种不同质的结构。 我们太注重要素的优化了,而很少注重结构的优化。我们总以为,优化了要素就可以取得整体优化的结果。 然而事实上这种“优化”往往是“劣化”!
在旧体系里的要素优化就是这样。比如在先学汉语拼音后学汉字的体系里,我们极力“优化”汉语拼音的教学。首先带来的恶果是,学生误以为汉语拼音是汉字的一种形式,进而又以为汉字也是表音的文字。其次,由于强化拼音教学——背字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直呼、读拼音写成的话——而使学生负担加重,对拼音学习产生厌恶感。
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法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学生先学习汉字,在简单图画的帮助下,了解汉字——尤其是象形字的特点,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根据字形推测字义。在学习了100多个基本汉字后再学汉语拼音,这是孩子们才会觉得汉语拼音是辅助工具,才会对其识字、学习普通话起促进作用;也会大幅度地减少别字现象。
在先学拼音的旧系统里,写话中遇见不会写的字,学生的感觉是“用汉语拼音进行同质互换”;而在先学汉字的系统里,学生的感觉是“用汉语拼音暂时代替”(写完后再查字典更正过来)。因为在先学汉字的系统里,汉字是“主”,拼音只是辅助工具。
为我国教育的百年大计计,笔者呼吁将汉语拼音移到汉字学习之后进行。令人高兴的是,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已经将汉语拼音移到了汉字学习之后了,而且实验的阶段成果是令人振奋的。
愿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