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
查询八年级下学期教案的详细结果
|
在说明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表述能力
一、单元目标 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现代科技对人 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提高阅读现代科普文的能力、速读和筛选课文信息的能力。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专题
2、过程和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把握语体特点,在加强语言积累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说明语言的表达方式,提高科学的表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力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编选了四篇各具特色的科普短文。即《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还有一篇《你一定会听见的》根据教学需要,已把它归到第三单元,)这里不再说明。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的说明文,同时他也是一篇极具条理的说明文。无论是生动形象、用语典雅地介绍物候现象,还是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地介绍与物候有关的知识,学生都能从中体会到说明文有条理说明事物的特点。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根据多篇相关文章改写而成的。它向我们介绍了克隆的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对科学这把“双刃剑”有一个初步的清醒认识,必须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中我们还可体验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这两篇短文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作者深广的科学视野和敏锐的科学眼光。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中学到作者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思维方法。 《生物入侵者》的主题是生态环境问题,这一问题已越来越紧迫地提到我们面前。这篇课文向我们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记得有一海归这样评价我们的教育:“在中国,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的没有问题,作为成功。而在美国,却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的有问题,甚至连教师也难以回答,作为成功。”这种评价未免有点偏激,我不同意!但他的话却值得我们深思。是的,这句话说的是两种教育方式的对比,其核心是科学精神。的确,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拥有灿烂辉煌的文化,但科学呢?我们拿得出手的还是四大发明,那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现代的社会是科学的社会,而我们却缺失科学,更可怕的是我们缺失科学的精神,一种怀疑的精神,一种求真的精神,一种创新的精神!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我们必须弘扬这种科学精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之外,重点关注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表述能力的培养。 而在具体的教学中,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应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达成。切忌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搞架空分析,或脱离语文学习搞“科学教育”。
三.“在说明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表述能力”示例 ――-敢于对权威说“不” 【背景】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片断,在“激趣导入”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教师进入了“研读体验”的环节 【案例描述】
师: 科技说明文能够通过语言文字给读者以知识的享受,它的语言要求准确、 严密、科学。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加以点评。 (生读课文,圈点句子) 生: 我觉得“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一句中 “十天左右”、“五六天”这些约数的使用准确地写出物候记录时间 上的差异,这体现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更体现一种科学的态度。 生: 我觉得“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一句中的模糊数“若干”用的比较准确,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 生: 我觉得“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的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 高。这叫逆温层”一句中“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气温反比低处高”做了 限制,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师: 大家的点评很准确。那有没有说明不够准确、严密的地方?我们可不能迷 信权威哦! 生1:老师我有一个发现。(兴奋)我觉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 北京早开20天,但到晚春五月间,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这一句语言不够严密、准确。 “20天”“10天”是两个确数,难道几十年来的记录都刚好是“20天”“10天”,这好像不大符合实际。 (自豪,能质疑权威) 生2:是不是有可能是具体某一年的记录。 生1:如果只是哪一年的记录,应该交代年份才严密、科学。 师: 你阅读的很认真,很仔细,竟然能发现文章的疏漏之处,老师也没发现, 你真了不起!确实此处表达不够严密,看来大科学家也有出错的时候。那该怎样表达的更科学呢? 生: 要么加上具体的记录年份,要么把确数改为约数。 师: 确实这样一改,表述就比较准确,也更科学。特别难得的是你敢于怀疑、 敢于表达的意识尤为可贵! (学生鼓掌,敢于直面权威,怀疑经典、质疑权威,总是能赢得大家的喝彩。又一学生举手) 生: 老师,还有一个句子我觉得表达也不够准确、简洁,就是“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这一句中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中的“平均的”一词位置不对,读起来很费解。 师: 语序不当,那你认为该放哪儿呢? 生1:应该放在“日期”的前面会更通顺,更好理解。 生2:老师我觉得这句前后用了两个“十年” 和“平均”,用词重复,不简洁, 又费解。可改为“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同1921到1930年两个十年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的平均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学生鼓掌)
……………
【案例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那到底什么是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呢?通过查阅资料,我想科学精神应该包括――怀疑的意识、求真的态度、创新的品质。其中怀疑的意识是根本,在质疑中才能求真,在求真中才能创新!因此,在说明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首先就要让学生敢于对权威说“不”!敢于对经典说“不”!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准确、严密和 科学。教学一直沿着老师的预设展开,可谓风平浪静。这时,老师抛出一个问题:那有没有说明不够准确、严密的地方?我们可不能迷信权威哦!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学生的兴奋的质疑打破了课堂的平静,学生们自发为他的质疑鼓掌喝彩;接着另一个学生的发现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敢于怀疑经典、质疑权威,总是能赢得大家的喝彩。要知道,《大自然的语言》的前身是鼎鼎大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所著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又经过专家、编者的改写,才选入课本,该是中学生学习科技作品的经典范文之一。 这个教学片断的成功在于注重通过语言的品味,把握科技作品语言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科学表达意识和能力;而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老师和学生不迷信权威,盲从经典,敢于直面权威,质疑权威,挑战权威,对权威说“不”!对经典说“不”!而且成功的对权威说“不”!成功的对经典说“不”!这不就是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在课堂的闪现!忍不住为他们击节叫好! 记得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我崇敬曹雪芹,因为他敢于批判腐败的封建制度;我崇敬哥白尼,因为他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我崇敬所有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我想:他崇拜的不是一个人,他崇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敢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我们必须弘扬这种科学精神! 因此,我认为不仅是说明文教学,在我们所有的教学中 ,我们都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我们都要让学生敢于对权威说“不”!敢于对经典说“不”!
――-学生科学精神发展的源动力
【背景】 这是《奇妙的克隆》的一个教学片断。教学在进行了“激趣导入”和“探究什么是克隆”后,进入第三环节“追溯克隆的科研成果”。
【案例描述】 师:下面我们速读二、三节,完成表格“克隆技术大事记”,比比看,谁填的又快又准。 (屏显) 克隆技术大事记 时间研究者对[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八年级下学期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致空气 |
下一篇文章: 第五、六单元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