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设计者 湖北省麻城市闵集中学 陶建军 活动动机: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它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思想性,它使用的范围广,日常生活经常涉及,春节有春联,丧事有挽联,书斋有励志联,风景胜地有名胜联,章回小说有标题联,生日吉庆有寿联,对名人评价有名人联,了解、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逐步掌握创作对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熏陶学生优秀的品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现象——对联的历史以及在它在传统文化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2、赏析对联的妙处,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利用所学的知识,初步学习对对联。 4、进一步掌握积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了解中国对联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师准备: 1、搜集关于对联的有趣的历史故事,备用。 2、搜集有关的趣联、书联、春联、寿联、名人联、行业联、名胜联等,准备师生互动。 3、根据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组,分头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4、将学生分成①知识介绍组②故事讲述组③表演组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的趣联、书联、春联、寿联、名人联、行业联、名胜联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赏析。 2、收集有关对联的趣闻和历史故事,准备向同学讲述。 3、收集有关对联的知识,逐步学习创作自己的对联作品。 活动过程: 1、学生个人活动: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的办法收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的知识、历史、作用以及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班级集体活动,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知对联——对对联——赏对联 第一个环节:知对联 小组活动 根据分组,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㈠知识介绍组:讲述有关对联的知识。要求学生以《我是对联》为题讲述对联的知识。侧重了解对联的历史、对联的写法、对联的类型、对联的要求等。 ㈡故事讲述组:讲述与对联有关的趣闻,名人典故,奥妙的奇联等。 A、趣闻与对联: 例如: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 才也没捞到。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在80天里,他由 乡试到京试再到殿试,连中三元,被点为状元,衣锦归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样一副楹联 :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联语中“考无名”与“试第一”各自间隔出现三次,形象地表述了自己仕宦途中的坎 坷经历,同时警告了那些玩忽职守、埋没人才的官吏,堪称联坛佳话,联中上品。 B、名人与对联 例如: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坐镇江夏,有次接待梁启超来访时,故意出一上联刁难梁启超,自诩江南学者非我莫属。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一;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头角初露的梁启超不甘示弱,立马想出下联来: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梁虽自卑为“小子”,但又自负不凡,应寻恰到好处,令张之洞也为之叹服。 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梁启超也曾去拜见张,名片落款是;“愚弟梁启超顿首拜”。 张之洞一见,大为恼火,随即口出一联: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贤弟; 梁启超也不假思索,马上答对下联: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候。 张之洞见状,连忙起身相迎。 据传,张之洞还独创一种颇具情趣的“无情对”。这种对联,上下句各自通顺成章,下句对应的每个词的本义,并不能与上句相对,要对每个词来一番别解,才能与上句相应的字扯上“关系”。比如: 有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友,以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之洞对以“果然一点不相干”,另一人则对以“萧何三策安定刘”。 为什么这么对呢?原来,“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皆为古代兵器。其中,张之洞对句,以土语对诗句,更显得不拘一格。 最后,张之洞又以“陶然亭”三字命作无情对。谁知友人脱口而出:“张之洞”。这是以“张之洞”对“陶然亭”,妙趣横生,引得众人畅怀大笑。 (三)小品表演组:奇联与趣事,故事原文如下,学生根据本故事改编为小品,进行演出。 清代才子纪晓岚关于对联的故事: 有一年冬天,纪晓岚跟随乾隆南巡至白龙寺,适逢寺僧鸣钟。乾隆诗兴大发,挥笔写下: \"白龙寺内撞金钟\" 纪晓岚见之,知是乾隆有意考他,便从容挥笔对上下联: \"黄鹤楼中吹玉笛\" 乾隆当即拍手称赞:\"佳对!\"。 纪晓岚熟读诗书,记忆力很强,其师曾以杜甫《兵车行》中一句出联考他: \"新鬼烦冤旧鬼哭\" 他巧妙地运用李商隐《马嵬》中一对之: \"他生未卜此生休\" 天衣无缝,工整贴切,令其师不得不佩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乾隆16年夏季,乾隆帝见池中荷花初放,乾隆得句云: \"池中莲藕,攥红拳打谁?\" 纪晓岚看到池子左边的蓖麻,便以问对句,答道: \"岸上蓖麻,伸绿掌要啥?\" 同样以问句相对,天衣无缝,令乾隆称奇。 纪晓岚中取进士那年,见京城当铺林立,随口吟出一句上联: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但苦思不得下联。后来他执令赴通州当主考官,见通州有南北之分,苦思数月的上联便有了下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绝妙之极。 有一年秋,一个经常愚弄百姓的戏班到纪晓岚家乡演出,因该地很穷,生活很差,戏子们心中怨气很大。于是,在一出戏中饰\"主考官\"的戏子便借戏讽刺该 地的乡民: \"酸芥菜,臭黄瓜,入口眉愁眼眨;\" 熟料恰逢纪晓岚回乡看望父母,于是愤然回敬道: \"毁梨园,败戏德,开台腔乱调翻!\" 纪晓岚曾有一位脾气不好的医生朋友。某日纪晓岚因小恙前去求诊,这位医生朋友对他说,我出个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诊费、药费全免,纪晓岚心想对联之事能难倒我?便点头应允。上联为: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 纪晓岚便借其脾气发挥,续了下联: \"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既触其缺点,又促其改正,一语双关,妙哉! 一知县早闻知纪晓岚才华横溢,某日恰遇纪晓岚随驾巡视至此县,他便出了个刁钻的上联: \"鼠无大小皆称老\" 纪晓岚思虑片刻,一时难以为对,环视四周,见有一鹦鹉,便从容[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