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方
|
查询八年级下学期教案的详细结果
|
《前方》教案
备课人:何建明 备课时间:十一月十二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 2.理解“家”、“路”、“流浪”、“旅途”等具象、抽象相结合的语词。 3.研讨作者的核心观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悲剧;人的悲剧性实质。(观点应由学生提出) 4.感受作者对人类精神处境的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 1、领会文中“家”、“路”、“流浪”、“旅途”等语词的双关义。 2、深刻理解人类的悲剧性实质: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的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揭示的人类的三重悲剧的实质。 教学方式:诵读与揣摩;研讨和点评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中央台《动物世界》剪辑镜头。 广袤无垠的非洲荒原上一群斑马开始一场浩浩荡荡的大迁徙。他们穿过大片职业稀疏的热带雨林,穿过行沙翻滚的茫茫荒漠……当放映到大群斑马涉河时几匹弱马尚未踏上对岸便被水中潜伏已久的天敌撕扯住一条腿时,学生被震撼了。(说明:以视频“动物大迁徙”导入能够将“迁徙”这一悲壮的场面定格在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动物的迁徙与人类的流浪在本质上又是相同的。) 二、示范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 2、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结合摄影作品视觉直观性和散文形式自由的优势)。 3、自由阅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核心观点? 明确:在第二段至第十段中,作者对人类的精神处境的观点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悲剧;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家乡(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4、作者又是如何由这幅摄影作品进行这些形而上的思考的? 明确:在首段,“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作者就将“归家”、“远行”、“在路上”联系在一起。从而联想由照片兴发。 经过听、自由读之后学生应该都能找到作者在第一段由图片切入,展开了一系列的联想(第十段又回到图片“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最后一段是对文章的呼应。
三、细读课文,质疑讨论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用“△”标出困惑不解指出,用“☆”标出精彩语句。 2、分组讨论,围绕本文主旨(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展开讨论,相互发问互为解答。教师参与小组研讨,并作指导。 3、各小组汇集研讨成果并由代表发言。预计会有如下问题: . (1)、“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中,“家”怎么理解? 明确:这里的“家”实指和虚指相互交错,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挡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归宿。两者之间是在不断的转换。 (2)、为什么人“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明确:本文所谓“苦旅”其实是精神追寻的无尽无止而导致的人心灵上的无所凭藉。同样,“家、家园和家乡”也就是行而上的精神寄托;前方则是理想的召唤。 (3)、既然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是一场悲剧,那人类为何还有必要“走啊走!一直向前流浪?(该问题实质上也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人生的追求确实是一场悲剧,然而是悲壮的,而绝不是悲惨的!是迎风长啸,而不是抢地号呼!可以举夸父逐日的例子:夸父为了抓住自己的理想,耗尽了心血,尽管如此也没能追到太阳,然而他投出的手杖却化为一片生机盎然的桃林,这不正能说明人类总是以自己悲壮的前行而留下美丽的诗篇,英雄的传奇的吗?还可引用卡特.瓦尔特《我与他》里的一句话:渴望外出和思念归乡是一对孪生姐妹,他表现了人类的矛盾心理,只有真正的人才能彻底消除这种心理。 四、动手操练,评点文本 1、要求学生针对第十段至第十一段“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还在于……”在对话栏内加以评点。 2、将优秀的评点拿出来在全班欣赏。 五、课后作业 各人上网查找一篇优秀的摄影散文,在班级推荐阅读。然后总结一下摄影散文的写作特点。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八年级下学期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前方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实录 |
下一篇文章: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研究性教学实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