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菲薄;一是矜夸自满,目中无人。这两种思想表现在待人接物上,都是不利的。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纷繁芜杂的组合体,苟求一个人通晓万物、精通诸事是不现实的。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优势或不足,小拇指与大拇指一争长短不是明智之举。水中的鱼也许会羡慕飞鸟凌空翱翔的搏云气势,却不知那“鱼翔浅底,影布石上”的逍遥自在又是飞鸟所不及的。屈原《卜居》中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定,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宇宙中没有完美的事物,正因为如此,才有这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它们在互相联系中取长补短才有了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发展。尺长寸短是大自然的规律,不是人的意志可以改变的。 认识到这一点,就不要因不足而懊丧,更不必因擅长某个方面而自诩。否则,只会留下如虹与桥一般的遗憾,或像梅雪一样因无知而贻笑大方。只有辩证地看待自己,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扬长避短,发挥更大的潜力。 (摘自《跟我学作文》〈高中二年级〉 顾振彪 主编 长春出版社)
讨论明确:
《物》文是一篇十分典型的读后感。作者在概述原文之后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对虹与桥的寓言和梅雪争春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它们错误的原因,为下文的联系实际加以类比奠定了基础;而后联系实际,剖析社会上的两种不同心态,使论述的道理具有现实意义;最后总结,扣题。而《抓》文则是一篇文艺短评。因此,两文的体裁不同,内容、写法也不同。
由此可以看出,文艺短评是从所评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艺术风格出发,就事论事,指出它们的成败得失,一般不需结合自己,也不一定结合现实,更侧重客观性;读后感是从所读作品中得到的启发,或是从所读作品中概括、提升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道理,讲究联系自己,联系现实,侧重主观性;另外,在论据的选取、运用,行文结构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要注意这两种文体的区别,避免犯“以感想代替评论”的毛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