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整首诗的意象组织得十分紧密,特别是首联和颈联,意象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用字遣词极为精当,无一虚设。“万里”一联关合多层意思,且不觉堆砌,历来为人所激赏。对此罗大经说道:“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万里、悲秋、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诸多意象交错组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序而无时序,交织共时,一目尽收眼底。 意象的新奇构造:诗人往往用紧缩省略、颠倒错综、反接实描、动词变义等种种变形方式,使语序多“以意为之”,铸成新奇别致的意象形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月可用“圆缺明暗升沉言高下”来描写,没有用“多和少”来形容的,这一“多”字有妙不可言:试想当时情景,不是“月明、月高、月升”可形容的,而只有“多”字可以尽括宫殿当时的景象。 (二)题意诠释 1、这五首诗难易程度:《登高》比较浅显;《阁夜》和《登岳阳楼》稍微深一些,但弄清背景后也不难理解;只有《旅夜书怀》和《咏怀古迹(其三)》因为涉及杜甫的忠君和个人遭遇之间的矛盾。 2、五首诗的写作背景: 《客至》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院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 《旅夜书怀》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阁夜》诗人在蜀至此已有七载。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曾经历过徐知道的叛变,受尽颠沛流离之苦。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登岳阳楼》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从“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泊岳阳城下》)看,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首诗所记当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 (三)重点难点 1、《客至》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 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所以这种忽转别意不是离题,倒是别开生面,别有情趣。 2、《旅夜书怀》前四句所写景意境阔远,景色极美,与下文抒情有何关系?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3、《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明妃抱恨不可明言,而作者的怨恨,也可明言,只好借明妃抒情。通篇只明妃写怨恨,写明妃,其实就是写自己。 4、《阁夜》中“三峡星河影动摇”所为景物格调是明丽的还是凄凉的?与全诗是否矛盾? 明丽的景色。不矛盾。这句写出了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上下句对战事的描写,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欣赏(想赏景却时时听到战鼓声),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5《登岳阳楼》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迎 考 支 招 诗歌鉴赏“情与景”题型答题模板 赏情与景题,就是考意象(景物)与情感相结合的鉴赏能力。这是高考的核心题型,其他题型大多是“情景关系”题的变式。解题思路:从全诗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入手,探究景物特点,才能准确地把握情与景所营造的意境(一定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答题步骤:所写景物—景物特征—景物中包含的情感-营造的意境-抒发的情感。答题模板:全诗写了……景物,这些景物……(特点),营造了……气氛,表达了……情感。如05全国一《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西归。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一句一景,营造出春意盎然的氛围。但是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花自落”“鸟空啼”之景不仅显出山的宁静,而且从中更透出伤春凄凉之情)。 随 堂 检 测 1、《客至》颈联中是如何对仗的?请具体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哪两个用得最好?请具体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常把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进行比较,各有说法。你认为哪个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试作比较阅读,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杜诗与李白在抒情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王昭君(二首选一)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塞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客至》采用了用典的表达技巧,哪句能让我们想起诸葛亮?作者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