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孔子的相遇可以相比。 闻一多曾把这一次的相遇,比之为太阳和月亮的相遇。那么谁是太阳谁是月亮呢?李白的相貌大概是很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所以杜甫对他的第一印象,也象贺知章一样,惊为谪仙人,也学着求仙访道了。当年的秋天,他们连同高适一起漫游梁、宋。第二年,高适南游楚地去了,李杜又同游齐、鲁。到了秋天,杜甫西上长安再求功名,李白则南下漫游,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相同的时代,他们若是不相逢,那才是历史的最大遗憾。 李白是盛唐的辉煌,而杜甫则成了安史之乱的泪水。《兵车行》所写的战功就预示着杜甫家国的离散和苦难。 那么《兵车行》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和国家带来哪些灾难?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 内容精要 (一)课文探究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频繁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这首诗的意义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其一》中他写道:“君己富士境,开边一何多。”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二)题意诠释 1、《兵车行》创作前后作者的思想 杜甫到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行》和《前出塞》;而在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前夕写成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深广的忧愤,控诉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着诗人思想情感感已深深地与下层人民的思想合拍。 2、文体知识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3、主题思考 杜甫以亲身见闻描绘了当时的惨状,揭示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苦难,揭露和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表达了内心不可遏制的悲愤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一句“武皇开边意未已”一阵见血地把矛头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及其开边政策,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三)重点难点 1、这首诗的基本结构有何特点? 这首诗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 (1)“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诗的开头写送别的场面,要害是“牵衣”二句,前四句先写士兵整装待发,后写亲人赶来送别,都是为这两句作铺垫的。能把握这两句的内容,才能看出它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 (2)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诗人“托为征夫自诉之词”,用以讥切时政。此说有理。既是“托为”,则所诉也就不限于征夫的个人痛苦经历。据此,我们无妨将“君不闻”和“君不见”先后所领起的数句视为诗人的心声──他要以此来诉诸人们的良知,使人们充分认识“开边”政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何等严重的灾难。 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场面(景象)? 送别的场面: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 田原荒芜的场面: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像,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战场的场面: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 3、这首诗是如何把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 寓情于叙事之中,叙中含情。这篇叙事诗,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4、这首诗的句子长短与抒情有何关系? 句子长短的选择是为了更好的抒情。情节的发展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运用,从而更好的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 5、诗的第一节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的? “面”是整个送别的场面,“点”是亲人惨别的细节,以面带点,以点托面。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接着展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 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 迎 考 支 招 高考诗歌赏字题型答题模板 赏字题:就是考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赏析。诗歌的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到展翅离巢,只是了一个“老”字就写得淋漓尽致。又一个雨“肥”梅子,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是:联系全诗,考察作者写作意图,探索这个词所表现的内容和效果。答题步骤:鉴赏者观点—说出技巧—所写内容—作者意图—表达效果。答题模板:“……”词用得好(论点),“……”将……写成……(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表达作者……让读者……。如04全国二“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好不好?(“闹”用得好,“闹”将春色迷人的静景写成动景,一个“闹”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杏花绽放得的热烈,蝶飞蜂舞,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让读者感受到春光明媚生机盎然)。
随 堂 检 测 1、这首诗第一节哪几句是细节描写?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