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B、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2、(200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重在考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语言能力。这首诗是边塞诗,应有相关边塞诗的知识贮备,才能准确地完成答题。解题目要点:一是要理解“关山旧别情”与“边愁”和“新声”之间的关系;二是要理解叙事中抒情的重点在“撩乱边愁听不尽”,同时理解最后一句写景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3、(2005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全诗主要笔墨在于写景,寓情于景。第一问,表面是考炼字“愁心”与“秋江”哪个更好,其实是在考表现手法,关键在于“情与景”关系的理解。第二问,还是考表达技巧,“夸张”的手法是学生完全能够掌握的。同时,在高中课本上,介绍了李白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擅长运用夸张,想象瑰丽,考学此题不应失分。 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4、(2005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的情感和语言。第一题是送分题,对仗的知识是必须掌握的。第二题是考情感的理解,要找出文中关键的“望”“孤”“荒”“惊”等能透出情感的词语,同时不要忘了标题“怀归”。第三题考查意境和内容的理解,虽然是开放性题型,却不可以开放性的回答,答案已经预设在问题之中了,这一题关键在于答题语言的组织和表述。 (答案)(1)荒村与古寺 断霭与流莺 生与语 (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三、单元练习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起,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日高楼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这首词写的是哪个季节的?(1分)从哪些景物来判断?(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分)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注:《登楼》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定而吐蕃入侵、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之时。 4、这首诗首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哪两句让我们想起刘禅和诸葛亮这两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 亭 送 别(唐代 谢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7、首诗抒写了什么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相记*长亭送别(王实甫) [滚绣球]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注:《西相记*长亭送别》写的是张生和催莺相爱后,催老夫人逼着张生赴京敢考,催莺送张生的情形。 9、几句可以看出写的人物是谁?(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采用的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写出离愁别绪?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这[滚绣球]离别的文句,让我们想到课文中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同为送别曲,试分析两文的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