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贝贝,人们用“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晶晶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欢欢是运动激情的化身,他将激情散播世界,传递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迎迎是绿色奥运的展现;妮妮代表幸运,播撒“祝你好运”的美好祝福。 五福娃代表的祥瑞真不算少。其一,五福娃应对五行说,透着深邃哲理。金燕为金、熊猫为木、游鱼为水、圣火是火、藏羚羊为土,用金木水火土来表达体育意愿,表明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包括了世界万物,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人胸襟很宽广,海纳百川。其二,五福娃应对五环说,透着文化智慧。奥运五环五彩的标志,分别代表五大洲,蓝色(欧洲)、黑色(非洲)、红色(美洲)、黄色(亚洲)、绿色(澳洲)。其三,五福娃应对五福说,透着吉祥如意。五福临门,是国人祝福时最好听的一句话。其四、五福娃应对成语说,透着恰如其分。包含五字的成语,意义非同寻常。五湖四海(五洲四海),指的是团结大多数人,五娃正是代表五湖四海.五星连珠,也叫“五星聚”,是古人用来表示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方的现象,所以古人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五彩缤纷、五光十色,指的是各种色彩鲜艳繁多,那么五福娃正是五彩缤纷,让人喜爱。五体投地,比喻敬佩到极点,对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五福娃和世界人民一道,都会敬佩的五体投地。
第十五课 将进酒 课前导航 趣味阅读 李白的诗酒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这是余光中对“酒仙”李白的歌唱。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李白因酒而豪放、狂傲,因酒而成就了他的传世诗篇,就连他的死,也有人给它带上了传奇的色彩,传说她死的时候,坐在川上饮酒,看到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便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身亡。 他的诗往往与酒有着意迷神合的缘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明是一个人喝酒,偏偏成了三人同饮;《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完全是一幅喝不倒的海量。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将进酒》这首诗的基调是什么?想想酒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失意文人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内容精要 (一)课文探究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古代的歌辞,有以饮酒放歌为言的,有以濡首荒志为戒的。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要点有两个: 首先要看到“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黑暗现象在诗人心灵中的折光反映。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但愿长醉不复醒。” 其次,“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二句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古来圣贤”,至高至大莫若孔子、孟子,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辛苦备至,可有谁听他们呢?真是“寂寞”得很!诗人看穿了这一点,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决心逃于酒乡,所以接着就说:“唯有饮者留其名。” (二)题意诠释 1、写作背景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2、主题思考 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三)重点难点 1、全诗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首诗的情感大起大落,在诗中是如何变化的? ①开头四句写悲。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之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的性格? “千古文章,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这首《将进酒》正是诗人一生性格遭遇的鲜明体现。其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主要源于诗中所表现出的壮阔气象豪放情怀和自信精神。 首先是心胸博大之人。诗以黄河之水起兴,气势恢宏,境界开阔。黄河源远流长,一泻千里,如从天而降,排山倒海,不可抵挡。一来一回,极目之所及,力之所及,非心胸博大者不能有如此之视野,非目标远大者不能有如此之气魄! 其次是豪情万丈之人。全诗至始至终张扬着诗人那种震憾古今的豪放情怀。读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如诗中对盛宴场面的描写,忘乎所以的诗中之歌,以及后来指挥典裘当马的狂热等等。诗句虽极尽夸张手法,屡用巨额数字,如: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万古愁等,但又不给人以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情感,那潜藏在胸中的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在豪放的外壳下包裹着的是诗人那颗愤激不平的内心。 再次是自信之人顶天之人。诗篇虽表面上看来是李白人生失意时借酒消愁的放纵,但联系诗人的经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消极的情绪掩盖不了他蕴在骨子里的自信和豪迈,也磨灭不了他对生命对自我的肯定。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正是他全部精神价值的体现。 4、这首诗有哪些句子是采用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5、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李白嗜酒,我觉得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他曾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又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陶渊明曾经这样谈论酒趣“试酌百情远,重忽忘天”。喝一口酒,种种世俗之情都远离而去;连饮几杯,就忘了自己。饮酒可以使人进入忘物忘我的境地。魏晋人喜欢饮酒,认为酒能引人入胜。陶渊明则更独特的领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饮时,俗念没了,思虑没了,天就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