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地治理人民。它的刑法是残酷的,徭役是困苦的,以至于引起广大人民的怨恨。秦朝的制度是好的,政治是坏的,错在政治上,不在于制度上。《封建论》用历史的事实证明郡县制优于封建制。
柳宗元认为,封建和郡县是两种制度。一个时期的政治上的措施,同制度不是一回事。坏的制度不一定就有坏的政治,好的制度也可能有坏的政治。他用这种分析法,驳斥了从汉朝以来拥护封建制的复古主义论点。
柳宗元认为,在封建和郡县这两种制度中,后者优于前者。其所以优,因为有利于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他指出,在秦朝灭亡的时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就是说,在当时的农民大起义中,人民背叛了秦朝,可是,统治郡县的官僚没有背叛的。人民在下面怨恨秦朝最高统治者,可是,统治地方的官僚还是害怕最高统治者的刑罚,不敢背叛。汉朝部分地恢复了封建制。《封建论》说:“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就是说,在汉朝初年,全国之内有的地方是封建制的国,有的地方是郡县制的郡。郡、国各有一半。后来,那些封建制的国叛变了。当时只有叛变的国,没有叛变的郡。这就可以证明了秦朝的郡县制是好的。《封建论》接着说:“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意思就是说,在唐朝的初年,也是行郡县制,这是很合适的。到了后来,各地的军阀搞割据,对于中央政府半独立,甚至叛变。在这个时候,只有背叛的有兵权的将领,没有背叛的州县的官吏。这可见郡县制是不可变的。在柳宗元的时候,正是唐朝的藩镇地方割据最厉害的时候。《封建论》的这一段,表现了这篇文章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的封建(现在所说的封建)社会中,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地主阶级政权,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权的必然产物,这种政权对于中国的统一是必要的。中国的统一,也是今天社会主义中国的繁荣富强的必要的条件。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主张割据的人想恢复封建制,这是违反历史发展的规律。柳宗元的《封建论》是同当时地方割据势力斗争的一篇重要著作。
在《封建论》中,柳宗元还提出了他的社会观和历史观。《封建论》说:“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
意思就是说,人类的存在是不是有一个开始,这是很难决定的一个问题。但是,认为有一个开始,似乎是近于事实。怎么知道呢?从封建这个历史事实就可以知道。在初有人类的时候,人同其他生物,同生出来,同草、木、鹿、豕是一样的。可是,人没有像其他动物所有的那样爪牙,不能攫取食物。也没有像其他动物所有的羽毛,以御寒冷。人不能像其他动物一样,自己养活自己,自己保护自己。正是像荀子所说那样,人必须利用别的东西为自己服务。每一个人都要利用别的东西,他们之间就要争夺。争夺之中,必定有是非曲直。人之间必定有比较明智的人,能够判断是非曲直。人争夺不已,必定要找这些比较明智的人以判断他们的是非曲直。这些能判断的人,就得到人的信服。越能判断,信服他的人就越多。他作出的判断如果有人不听,他就加以惩罚,叫他害怕。这样就生出来君长刑政的制度。这样,周围的人就组织起来,联合成为一个群。有了群以后,这个群和那个群之间又有争夺。这种争夺,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争夺,而是群与群之间的争夺。所以其规模就更大,这种争夺,就要用有组织的军队。有些人有更大的明智和道德。那些群的长就要找这样的人,请他判断是非曲直,听他的命令,以保卫他们自己的群里面的人。《封建论》用这样的逻辑一层一层地推下去,到后来就推论说最后有一个最有道德、最明智的人,能够判断天下的是非曲直。天下的人就都服从他,他就成为最高的统治者,天子。
柳宗元说这些话,是要证明历史中原来的诸侯割据,并不是什么人特意安排的。可是,在这一段话中,他提出了一个社会起源论和一个社会发展观。他的这种说法,有许多可以批评处。他的说法,有一点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批判的暴力论。他专从政治方面讲社会起源,经济方面则没讲,而这一方面其实是最重要的。他讲“是非曲直”,好像在社会建立以前,本来就有一种道德标准。其实,道德标准是社会的产物,是随着社会而发展的。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有各阶级的道德标准。《封建论》的这种说法,又特别强调所谓有道德的明智的人的作用。
但是,《封建论》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是继承荀况的唯物主义传统的。同荀况相对的是孟子的唯心主义传统。在社会起源这个问题上,孟子讲的是“天生蒸民,作之君,作之师”,认为君是天所立的。这是君权神授论。在这个问题上,荀况和孟轲的两种说法代表了在这个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上面讲过,韩愈推崇孟轲,他是继承孟轲的唯心主义传统的。柳宗元的《天说》和《封建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