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专区——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鲁教版、沪教版的资源仓库
章文房《唐才子传》载:"(柳宗元)之诗,语意深切,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平淡,非余子所及也。"(1)柳宗元的确是个诗文皆胜的名家。一方面,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成为唐宋八大家中的先驱和高蹈者;另一方面,其诗"精绝工致,古体犹高"(2),和韦应物比肩,世称韦柳。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贞元九年,考中进士,五年后,考中博学宏词科,后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改革集团,永贞政变失败后获罪,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改任柳州刺史,宪宗元和十四年,郁郁病卒于柳州任上,年仅47岁。 生活的颠沛困顿,实人生之不幸,却是诗人大幸。"作诗作文非多历贫愁者,决不入胜处。"(3)自谪居偏州之后,这个当年"踔厉有为"的年轻人,便把永州的山水,作为所有悲愤失意之情的惟一寄托,将山水的风容之美和悲苦的寂寞之心相合,写下了最有名的"永州八记"和大量的诗篇。 一、游记--伤时感事,形于歌咏 柳宗元的散文游记,不是客观地为写山水而写山水,而是把个人的遭遇和悲愤感情,融入山水之间,使本无生命体验的自然感情化、人格化,使自然充满生气。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乃是"永州八记"之首篇,也是柳氏写得最为旷达的一篇,但仍掩不住作者心中的郁闷之气以及对悲苦之情加以摆脱的努力。文中先叙自己"日与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奚谷,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起笔放浪形骸,宠辱皆忘。柳宗元"本好佛,虽论文也重宗经",(4)就以冷峭的热闹语言反衬心中的悲慨,他自己也说要"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离骚》以致其幽。"(5)但我们透过这些庄生梦趣和禅理,仍看到一颗现世关怀的灵魂,显然,柳氏意不在山水之间也。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下"。西山之高回,极天地之两仪,其捉拔之势露出万物之表。其间更有一个大写的"我"在,自我意识的膨胀,得益于庄子旷然达观的了悟,"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游,而不知其穷",这分明就是那个鹏飞万里、御风而行的逍遥者了,这样心凝形释倒也能与万化冥合,但这只是瞬间的虚幻解脱罢了。为了延长这个来之不易的"大自在",只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此时的"醉"与前文的"梦",都流露出作者的一个取向,即后来写到的"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不欲归"何处?当然是给他带来无限痛苦的现世。作者选择了逃避,在山水之间醉一回,梦一场,哪管它醒来后迎面扑来的更深深的痛苦。 尽管柳宗元故作达观,在《钴钅母潭记》中写道:"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所写并非实情,我们不妨把游记中所谓的"神舒","志适","屏羁锁","忘忧孱"看作一种片刻欢娱的情绪,甚至是一种反语。因为他一方面说"开颜""赏心",一方面又宣布"难久留"。试想,亲人远阻、饱受别离相思苦,贬谪荒蛮、空怀济世壮志,可怎敢忘故土,岂能乐居夷呢?我想他是不会反对过那种案牍劳形的生活的。又如《钴钅母潭西小丘记》中:"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雩阝、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假设小石潭处在闹市的喧哗景象来衬托石潭现在的落寂,分明是在寓己之怀才不遇,用"贺""遭(遇)"这样悖论的句式,来呵小石潭,更是自己的寂寞,这分明是作者无声的呐喊。 柳宗元是个忧国忧民的作家,更有怀才不遇的切肤之痛,他把山水景物的欣赏与国家的治乱、个人的穷通联系起来,使游记这种文体在他手中更加成熟备善,"有细微的观察与深切的体验,运用最精炼的笔锋,清丽的语言,把山水的真实面貌,刻画出来,形象生动,色泽鲜明,诗情画意,宛然在目,成为山水散文的杰作。"(5) 最为人称道的是《小石潭记》,运用移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