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山洪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广西 柳州,545003)
摘 要:柳宗元山水诗的意象的选取上,在永州时期偏向于清、静,这是因为他在永州时期还对未来充满信心,和不断地表现自己的清白;而在柳州期间的山水诗在意象的选择上有了很大地变化,以当地风物为表现,意象峻峭险恶,这表现了他强烈的情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诗;意象;审美情感
作为中唐时期重要的文人,柳宗元与韦应物是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两人合称“韦柳”。在柳宗元的一生中,他创作的诗歌现留存的有160多首,其中绝大部分是在永州十年和柳州四年中创作的。在这些诗歌中,柳宗元表现出了中唐诗人特有的忧伤与悲愤的情怀。而在山水诗中,柳宗元所用的意象也颇有特点,通过这些意象,柳宗元表现了特殊的审美情感。
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一般分为永州时期和柳州时期。其中永州时期时间长,诗歌数量相对较多,柳州时间短,诗歌数量则少些。但是,不论是永州还是柳州时期,柳宗元的诗歌创作都表现出了其与众不同的个性。
元和元年(805年),在经历了永贞革新的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从一个叱咤风云的礼部员外郎到一个无所事事的司马,柳宗元可以说是从生活的顶层降到了最底层,心理的苦楚可以想见。而在到达永州后,柳宗元对永州的山水又有了新的认识,这毕竟是不同于中原的山水,新的环境造就了柳宗元新的追求。在柳宗元创作的永州山水游记散文中,有一个突出的现象,那就是其中往往以“弃地”自比,试图在永州宁静的山水氛围中寻找一种平静内心的灵丹妙药,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就描述了一个既清且静的环境,环境的清与静使柳宗元在对山水的体认中寻找一种内心的安宁,但是,贬谪的生活又使他无法真正进入到一个平静的境界。在柳宗元的永州的山水诗中,这种寻求内心的平静也是经常出现的,如其《构法华寺西亭》:
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西垂下斗绝,欲似窥人寰。反如在幽谷,榛翳不可攀。命童恣披翦,葺宇横断山。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夕照临轩堕,栖鸟当我还。菡萏溢嘉色,筼筜遗清斑。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孱。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北望间亲爱,南瞻杂夷蛮。置之勿复道,且寄须臾闲。
这首诗歌在很大程度上与《始得西山宴游记》等文在内涵和意义上应当有一定的联系,其表述的过程也很有《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特点,先除掉各种芜杂的东西,然后可以看到优美的风景。而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发现,柳宗元一共用了3个“清”字,“清浊”、“清湾”、“清斑”,而在每一个词前用的分别是“判”、“抱”、“遗”,虽然与景物有关联,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与柳宗元的情感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柳宗元在遭遇到永贞革新的失败后,史载其“既坐废,遂不振”[1],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柳宗元从长安被贬到永州后,一直渴望得到朝廷的重新任用,虽说纵情山水,但往往于山水之中表现自己苦闷,并希望能平静内心,达到平和的境界,同时,他也不忘向中央或者说向世人展示其为国之清白之心,因此,在游记中他表现了这种思想,而在山水诗中他也表现同样的思想,“判清浊”,当然是要分清黑白,而“遗清斑”则是表明自己的心迹。这首诗歌中,属于清静、清幽的意象还有不少,如“幽谷”、“澄江”、“夕照”、“栖鸟”、“菡萏”、“筼筜”等。而也正如其《小石潭记》所说,“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在这首诗中也说:“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
在柳宗元的诗歌中,“清”字先后出现达40余次,其中不少出自山水诗,很多地方都有与《构法华寺西亭》相同的特点。与之相关的意象都有类似的情感特征,如“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挹流敌清觞,掇野代嘉肴”(《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饮酒》),“探奇极遥瞩,穷妙阅清响”(《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夏初雨后寻愚溪》),“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红蕉》),“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巽公院五咏·芙蓉亭》),等等。水是清水,江是清江,声音是清响,香也是清香,一切的物象都被柳宗元赋予了一种特定的情感,那就是“清”,水清映衬出人清,而清香也显出人物内心的高洁。柳宗元在永州要表现的正是自己这种情感——不屈服于命运而有所抗争,努力表现以渴求朝廷的原谅,迫切地展示自己清白的身份,表现自己为国的心理。永贞革新失败后,王叔文集团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以为是“党与专恣”[2](P1409),且后人有“蹈道不谨,昵比小人,自致流离,遂隳素业”[3](P1414)的评价,对于一个有着“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