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2、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 这篇小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是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思想。作者巧妙地通过大开大合的情节安排,塑造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贪婪、势利、冷醋、透过他们对亲兄弟前后态度的变化,完成了表达主题思想的目的。 这篇小说的内容并不复杂,所揭示的主题思想也并不难以理解。正因为这样,教读本课时,不运用串讲的方法,也不追求对全文内容和表现方法“讲深讲透”。一是没有必要。因为学生能大致读懂课文,讲解过多过细,难免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二是不可能。因为任何一篇真正的文学作品,其内涵的丰富性,很多是难以言传的。只有读者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阅历的日增月加,才会逐渐使自己心中的人物形情丰满起来,才会对作品的内涵体会的更加深入。这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规律。由此,依据教材要求,拟定本课的教学目的为以上三条,具体的教学设想如下。 借助听范读(教师朗读或播放录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致了解,并初步理解主题思想。 重点研讨有关课文内容、主题、写法等方面的几个问题,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进行文学教育。 利用本文情节大起大落的特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本课教学不布置预习。两节课完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1、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提出听读时的思考题: ⑴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⑵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⑶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⑷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说明: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时,几个问题又暗示了阅读本文的重点。) 2、讨论问题: 可先由学生以小组形式(两三个人)议论,然后,全班讨论。 ⑴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最终使学生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说明:这个问题不难答。要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归拢起于勒的“简历”。从“于勒”入手理解全文内容,既切合题目,顺应学生阅读心理流向,又为理解菲利普夫妇性格特征,进尔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做了较必要的准备。同时,也为后面理解本文“谁是主人公”的问题做了铺垫。) ⑵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最终使学生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⑶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最终使学生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说明: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由于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会得出如下分析结果,提出来,供备课时参考。) ① 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② 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③ 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④ 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很有钱,就会认下于勒。 ⑤ 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⑥ 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⑦ 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⑷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明确: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说明:学生不必这样答,只要回答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就行了。) 3、归纳概括: 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将4个讨论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回答,用一段话表述清楚。 〔说明〕这个环节,是将前面分点、分角度的讨论进行综合整体。学生理解本篇课文,从听读开始,是整体感知;分成4个问题讨论,是化整为点,深入理解;现在综合起4个答题内容,将对课文的理解又回到整体上去,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同时,又能起到训练听说能力的作用。可请班里一两位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回答。 二、重点阅读,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在前面基本上理解了小说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下面重点阅读菲利普夫妇一家在船上巧遇于勒情节里的片断。 1、读课文“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提示学生听读时注意:作者利用人物语言和神态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听读时,注意这一点。 2、请几个学生说一说各自找出的例子,说明人物的语言或神态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说明: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四作点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在刻画人物时的作用(也包括神态、动作描写)。具体内容参见《教师指导用书》此略。) 三、布置作业 在笔记本上完成练习六。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研讨本课的主人公是谁。 2、为小说另拟一个结局,作口头练习。 〖教学过程〗 一、研讨本课的主人公是谁 1、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最终明确: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说明: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对小说主人公的研讨,目的是进一步从全文出发深入理解内容,体会写作特点。这个讨论不必占用过多时间,也不必一定统一答案,允许学生将于勒视为主人公,因为也有这样的观点。) 二、做想象性的口头作文 1、由教师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学生口头续写。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情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说明:这个练习益于培养学生创作性思维,也易激发其兴趣,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为了让更多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可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四人左右一组),再推选说得好的三四位同学,在全班说。条件允许也可以直接在班上说。) 以上两个练习,酌情任选一个。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5位同学分别读“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船长、于勒。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将口头作文写成书面作文。 2、用录音机录下朗读全文的录音,也可以几个同学自愿组成小组,将课文改成广播剧,能配乐更好,录制下来。全班评比。 【总体说明】 本课情节比较完整,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俱全。从故事的结果入手,分析、研究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有积极作用。这种“析因”的阅读理解的方法,教给学生,对提高阅读能力大有益。出于这种思考,本课教学方案设计了这样的训练内容。实践证明,效果比较好。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