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我的叔叔于勒》,这是篇传统篇目,很多人都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去解读文章主旨,人云亦云,索然无味,没有新的思考,今天再读此文,应该重新去审视它,换一种眼光,换一种视角。在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情节之后,老师提问:“这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中,谁最可怜?谁最值得同情?”,抛出主问题后,要求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中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回答问题并讲清原因,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第一种观点:文中的女婿最可怜
生1:(笑)我认为他可怜,是因为他是一位受害者,他是被骗婚。
(师点评:好像故意调侃,但是读书比较细致。)
生 2:(严肃)我认为他可怜,是因为他是把婚姻、爱情建立在金钱之上,心术不正、动机不纯,可怜可悲。
(师点评:从另外一个方面理解,思考深刻。)
生3:(举手提问题)那文中为什么还写他“诚实可靠”?
(师评:你眼光犀利,并能回归到语言文字中)
生4:那个社会中连这样诚实可靠的人看中的都只是金钱,更可以看出人的灵魂已扭曲到如此地步。
(师评:回答得妙,能挖掘到人性,还能透视那个社会的本质。)
第二种观点:我认为文中的若瑟夫可怜。
生5:我认为他有亲叔叔而不得相认内心极度悲苦,如课文第42节,(学生感情朗读)“我看了看他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我在心里默念到:‘这是我的叔叔,我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评:读书饱含情感,让人深入语言文字中去体会那份亲情,以及对叔叔发自内心的同情。)
生6:他还年幼,还只是一个孩子,却过早的感受到了无奈、心酸,以及生活的艰辛。
生7:一个孩子—这本该是最纯真的年龄,心灵最纯真无邪,看到的应该是人间的美,可若瑟夫稚嫩的双眼却那么清晰的看到这个社会的疮痍:人的心灵的自私、冷酷、庸俗,而这种心灵的疮痍恰恰体现在父母身上—父母本应该是孩子的榜样啊,可这样的父母……可怜的孩子,他的内心肯定极端矛盾冲突,煎熬他这颗稚嫩的心灵。
(师点评:所以这让我们反思人性、人生:我们要保持真诚的爱心和同情,人类要拥有最健全、美好的心灵,不要被金钱所左右。)
第三种观点:菲利普夫妇最可怜。
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哲尔赛岛旅行,巧遇于勒的经过。(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同学们沉浸其中,并且展开交流讨论。)
生8:生活的拮据,迫使他们绞尽脑汁去省钱,他们为了金钱,不惜将纯洁的手足之情毁灭,将神圣的婚姻关系扭曲,他们丧失了人性中最基本的爱与被爱的权利,他们成了金钱的奴隶。因为他们的自私、冷酷,上帝惩罚了他们,最后还是让他们面对残酷的生活,挣扎在铜臭之中。有人说,上帝让好人成为好人,是对好人最高的奖赏,上帝让坏人成为坏人,就是对坏人最好的惩罚。
师评,总结:这一群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被残酷的生活剥夺了尊严、善良,以及一切美好的情感,谁能说这不是小人物的心酸和悲哀。
所以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必须精心设计开放性的“主问题”,使学生能进行发散思维,深入研读文本,引领学生个性化解读。设计的问题要灵活有开放性,学生有兴趣走进去,并能深入阅读,这样容易使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亲近语言文字,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文中人物的言行,才容易形成对文本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发现的机会给了学生。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尤其是不能将课文支解成一些零碎的片段进行问答式解读。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和生活体验等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识积淀去激活知识,去感受情感,以心灵去振奋心灵。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实现“交流”与“互惠”,就会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使学生的思想飞扬、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