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小说脉络;能品析人物言行神态,从而窥探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对小说的内容有自己的体验;对小说的主题能提炼、概括,能表明自己的看法。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比如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来描摹内心,看过人物言行的前后对比来揭示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边读边品,读和品作为课堂主体结构。窥见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读中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做出对人物的评判。品菲利普夫妇前后迥异的言行,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从而把握人物的冷酷自私的性格特点。议小说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展开想象,续写故事结局,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理解文章内容,认识资本主义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冷酷无情的人际关系,了解金钱至上的观念在社会中造成的亲情的散失,人性的扭曲,从而而加深对资本主义本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 情节的梳理 2 、主旨的挖掘 教学设计 一、 直接导入: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获得初步印象。 师:大家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好的。老师想问大家几个简单的问题:课文中主要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我”、于勒、菲利普夫妇、姐姐、姐夫。他们和于勒之间分别是兄弟和叔侄关系。 三、跳读课文,摄取信息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这一家子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 生边读边找,然后明确 师:同学们找得很好,预习得很充分,捕捉信息的能力很强,老师把同学们找的列出来。 板书: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分文不值的于勒 全家唯一的希望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四、梳理情节,品味语言 大家看了这些评价语后,发现了什么?你看,有些话是赞美于勒的,有些话是责骂他的,赞美他的是在什么情况说的,骂他的又是什么情况说的? [ 学生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梳理情节,在朗读中品味人物的语言,特别是菲利普夫妇的性格。] 生:“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一种情况下说的,因为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师:对,占了钱。他们对于勒采取什么态度? 生:把他打发到美洲去了。(板书:占钱……打发) 师:你找得很仔细。再看,“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是在他们接到于勒两封信以后说的。 师:信中哪些话导致他们这么说? 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发了财……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师:于是这一家人每到星期日干什么? 预设一:生:到海边盼于勒回来。(师:你用词真准,这非常可贵。我们一起来讨论……) 预设二:生:到海边的栈桥上等于勒回来。 师:这位同学说“等于勒回来”,这个“等”字用得好不好?请说说道理。 生:不好,“等”字不能说明这一家人此时热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词? 生:应该用“盼”字。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盼”字,文章哪些细节体现了“盼”字? 生:“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师:于勒在不在这只船上? 生:不在。 师:你怎么知道?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竟”表示意外,父亲希望于勒能出乎意料地来到身边,表现了他急切盼望的心情。 师:说得好。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你觉得自己刚才有没有把这种惊喜读出来呢? 生:没有。 师:那你试一次,好吗? 生读略。 师:同学们觉得他读出来了吗?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好,我们大家就一起来读一下。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 生:“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师:这句话是体现“盼”吗? 生:这句话主要体现这家人高兴、得意,还有几分骄傲的心情,把信给别人看,为了炫耀。 师: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 生:“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师:很好,10年时间丝毫没有减少他们的希望,反而增加了。还有吗? 生:“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这笔毫无着落的钱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可以看出他们急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分析在理。文中还有一个细节充分体现了急切盼望的心情。请同学们认真看。生:“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师:他们真的看到了吗? 生:没看到,是他们脑海中出现的幻觉,人到了急切的程度才会出现幻觉。(板书:有钱……盼、赞) 师:说得好。我们读的时候可以借助肢体语言。 (师示范,生齐喊) 师:大家读得入情入境。再看其他几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最后几句话是在见到于勒时说的,当他们发现于勒是一个穷水手时,菲利浦夫妇就大骂于勒是贼是流氓。 师:是当面骂的吗? 生:不是,是背着于勒骂的。 师:为什么要背着? 生:生怕于勒重新拖累他们,同时也生怕好不容易找到的女婿知道这件事,因为这位女婿是冲着于勒那封发财的信才下决心求婚的。 师:你真是看透了父母亲的心思。接着,我们读读母亲责骂于勒最精彩的句子。 生:读第38、46段,并评价朗读情况。 预设一:读母亲的同学读得太平了,没读出母亲泼辣、精明的性格特点来。 预设二:读母亲的同学读得太好了,读出了母亲的无情、势利、刻薄、泼辣。 师: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读出了文中人物的情感。后来这一家人又怎样了? 生:为了避开于勒,他们改乘另外一条船。(板书:没钱……骂、避 ) 师:我们把情节理一下,请看板书: 占钱……打发 有钱……盼、赞 没钱……骂、避 师:从以上板书可以看出,小说情节不长却也曲折起伏,特别是后面情节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五、挖掘主旨 师:父母亲对于勒态度的截然不同,老师想通过一幅对联来展示: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拟一个四字横批。 预设:人不如钱、金钱至上、 世态炎凉。 评价语预设:你真是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六、深化主题 师:这一家人都是一个态度吗?你们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生:若瑟夫和他的父母不同。 师:好,我们来齐读文章写小若瑟夫的一段话:从“我看了看他的手”———“我的亲叔叔”。(生读略) 师:大家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情感去读。我们先分析一下,这里一共三句话,前两句写谁? 生:写于勒。 师:是谁的目光看于勒? 生:若瑟夫的。 师你们觉得这目光包含了什么? 生:目光饱含了怜悯之意,对穷困潦倒的于勒充满同情。 (师范读) 师:老师有没有读出怜悯同情了呢?(掌声)“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何以要反复?“父亲的弟弟”是针对谁说的?“我的亲叔叔”强调什么? 生:“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亲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师:你理解得真透彻。请同学们再来读一次。(生读) 师:这一遍读出了感情。若瑟夫与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双方的性格。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读读课文的题目,也许就知道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了。 生: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 师:说得好。这是作者在“我”身上寄予的感情和希望: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被现实的金钱所扭曲,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 七、作业布置 1、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二百字的短文。 2、课后读莫泊桑小说《项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小说脉络;能品析人物言行神态,从而窥探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对小说的内容有自己的体验;对小说的主题能提炼、概括,能表明自己的看法。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比如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来描摹内心,看过人物言行的前后对比来揭示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边读边品,读和品作为课堂主体结构。窥见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读中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做出对人物的评判。品菲利普夫妇前后迥异的言行,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从而把握人物的冷酷自私的性格特点。议小说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展开想象,续写故事结局,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理解文章内容,认识资本主义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冷酷无情的人际关系,了解金钱至上的观念在社会中造成的亲情的散失,人性的扭曲,从而而加深对资本主义本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 情节的梳理 2 、主旨的挖掘 教学设计 一、 直接导入: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获得初步印象。 师:大家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好的。老师想问大家几个简单的问题:课文中主要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我”、于勒、菲利普夫妇、姐姐、姐夫。他们和于勒之间分别是兄弟和叔侄关系。 三、跳读课文,摄取信息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这一家子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 生边读边找,然后明确 师:同学们找得很好,预习得很充分,捕捉信息的能力很强,老师把同学们找的列出来。 板书: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分文不值的于勒 全家唯一的希望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四、梳理情节,品味语言 大家看了这些评价语后,发现了什么?你看,有些话是赞美于勒的,有些话是责骂他的,赞美他的是在什么情况说的,骂他的又是什么情况说的? [ 学生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梳理情节,在朗读中品味人物的语言,特别是菲利普夫妇的性格。] 生:“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一种情况下说的,因为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师:对,占了钱。他们对于勒采取什么态度? 生:把他打发到美洲去了。(板书:占钱……打发) 师:你找得很仔细。再看,“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是在他们接到于勒两封信以后说的。 师:信中哪些话导致他们这么说? 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发了财……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师:于是这一家人每到星期日干什么? 预设一:生:到海边盼于勒回来。(师:你用词真准,这非常可贵。我们一起来讨论……) 预设二:生:到海边的栈桥上等于勒回来。 师:这位同学说“等于勒回来”,这个“等”字用得好不好?请说说道理。 生:不好,“等”字不能说明这一家人此时热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词? 生:应该用“盼”字。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盼”字,文章哪些细节体现了“盼”字? 生:“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师:于勒在不在这只船上? 生:不在。 师:你怎么知道?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竟”表示意外,父亲希望于勒能出乎意料地来到身边,表现了他急切盼望的心情。 师:说得好。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你觉得自己刚才有没有把这种惊喜读出来呢? 生:没有。 师:那你试一次,好吗? 生读略。 师:同学们觉得他读出来了吗?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好,我们大家就一起来读一下。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 生:“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师:这句话是体现“盼”吗? 生:这句话主要体现这家人高兴、得意,还有几分骄傲的心情,把信给别人看,为了炫耀。 师: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 生:“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师:很好,10年时间丝毫没有减少他们的希望,反而增加了。还有吗? 生:“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这笔毫无着落的钱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可以看出他们急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分析在理。文中还有一个细节充分体现了急切盼望的心情。请同学们认真看。生:“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师:他们真的看到了吗? 生:没看到,是他们脑海中出现的幻觉,人到了急切的程度才会出现幻觉。(板书:有钱……盼、赞) 师:说得好。我们读的时候可以借助肢体语言。 (师示范,生齐喊) 师:大家读得入情入境。再看其他几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最后几句话是在见到于勒时说的,当他们发现于勒是一个穷水手时,菲利浦夫妇就大骂于勒是贼是流氓。 师:是当面骂的吗? 生:不是,是背着于勒骂的。 师:为什么要背着? 生:生怕于勒重新拖累他们,同时也生怕好不容易找到的女婿知道这件事,因为这位女婿是冲着于勒那封发财的信才下决心求婚的。 师:你真是看透了父母亲的心思。接着,我们读读母亲责骂于勒最精彩的句子。 生:读第38、46段,并评价朗读情况。 预设一:读母亲的同学读得太平了,没读出母亲泼辣、精明的性格特点来。 预设二:读母亲的同学读得太好了,读出了母亲的无情、势利、刻薄、泼辣。 师: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读出了文中人物的情感。后来这一家人又怎样了? 生:为了避开于勒,他们改乘另外一条船。(板书:没钱……骂、避 ) 师:我们把情节理一下,请看板书: 占钱……打发 有钱……盼、赞 没钱……骂、避 师:从以上板书可以看出,小说情节不长却也曲折起伏,特别是后面情节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五、挖掘主旨 师:父母亲对于勒态度的截然不同,老师想通过一幅对联来展示: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拟一个四字横批。 预设:人不如钱、金钱至上、 世态炎凉。 评价语预设:你真是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六、深化主题 师:这一家人都是一个态度吗?你们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生:若瑟夫和他的父母不同。 师:好,我们来齐读文章写小若瑟夫的一段话:从“我看了看他的手”———“我的亲叔叔”。(生读略) 师:大家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情感去读。我们先分析一下,这里一共三句话,前两句写谁? 生:写于勒。 师:是谁的目光看于勒? 生:若瑟夫的。 师你们觉得这目光包含了什么? 生:目光饱含了怜悯之意,对穷困潦倒的于勒充满同情。 (师范读) 师:老师有没有读出怜悯同情了呢?(掌声)“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何以要反复?“父亲的弟弟”是针对谁说的?“我的亲叔叔”强调什么? 生:“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亲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师:你理解得真透彻。请同学们再来读一次。(生读) 师:这一遍读出了感情。若瑟夫与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双方的性格。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读读课文的题目,也许就知道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了。 生: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 师:说得好。这是作者在“我”身上寄予的感情和希望: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被现实的金钱所扭曲,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 七、作业布置 1、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二百字的短文。 2、课后读莫泊桑小说《项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