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们遗忘的乞丐──于勒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县教体委教研室 张 堃 教师在讲《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往往津津乐道于大讲菲利普夫妇这两个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好像抓住了这两个主要人物,就剖析了作品的主题。对于于勒只字不提或是提及很少,于勒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于勒是否值得一提呢? 一、于勒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于勒是一个“冒险失败沦落为乞丐的形象”。其性格特征具有两重性。年轻时轻浮、放荡,染上了“花花公子”的恶习,吃喝玩乐,行为不正,糟蹋钱,花光了父母留给他的遗产,并且还大大的占用了哥哥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因而遭厄运,被视为“坏蛋”、“流氓”,按当时的惯例,被打发到美洲去了。于勒到美洲后,做起了买卖,赚了点钱,租了一所大店铺,并且经营一种重要的买卖。于勒的本质是善良的,他被逐出家门、漂洋过海发了点财后,开始自责反省了。他两次写信给菲利普说:“希望能够补偿从前他造成的损失。”“一到发了财,我一定回哈佛尔,现在希望这是一定不会过于长久的,并且我们将来一定能够舒舒服服一块儿过活……”然而,于勒的美好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经营的买卖失败了,沦落为流浪街头的乞丐。一位船长把他带回祖国,他因为欠了菲利普的钱,又怕继续拖累他们,不肯回到哥嫂身边,便在海上漂泊,贩牡蛎为生。苦难的岁月折磨得他又老,又脏,满是皱纹的双手不停地用小刀撬开牡蛎,双手奉送到贵人手中,以乞求一点施舍度日,一副忧愁萧索衰老可怜的脸,视线始终离不开手里的买卖。 于勒的悲剧具有典型意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下层人物要想靠个人奋斗挤身于有钱人阶层是此路不通的,发财梦最终要破灭,命运注定要失败。 二、于勒也是作品的主人公 这篇小说的篇名是《我的叔叔于勒》,篇名奠定了于勒的主人公地位。小说有两条线索交叉,一条以菲利普一家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为线索;一条以于勒放荡──发财──冒险──破落──流浪为线索。而于勒的悲剧命运是主要线索,作者是运用侧面描绘,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来加强艺术效果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就用“行者止步,担者歇肩,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突出采桑女子秦罗敷的美丽。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没有详细地介刘和珍君的生平,也没有写惨案本身,而是侧重于和刘和珍君的交往,悲痛的忆念,愤怒的揭露挫折,对历史教训的总结来突出对刘和珍君的怀念。《我的叔叔于勒》没有正面叙述于勒的身世,而是通过菲利普一家人的语言、行动、神态来反映于勒的遭遇。于勒是牵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核心人物。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汉,是菲利普全家的“恐怖”;被送去美洲后偶尔发了财,成了全家的“福音”和“希望”;破产后流浪,成了全家的累赘,菲利普一家像躲避瘟疫一样逃避于勒。作者正是通过于勒被哥嫂及社会的遗弃来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与黑暗,“拜金主义”及“享乐主义”造成人们道德败坏,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冷酷的现金交易”。莫泊桑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曾说:“绝大多数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怎样无限的不幸,他们被丑恶的偏见,令人厌恶的关于名誉的口是心非的理解,堆积如山的伪善感情,装模作样的体面,可恨的功名心所压迫、俘虏和毁损。”列夫·托尔斯泰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他说:“我们社会里的纯洁和善良的一切都已毁灭了,并且正在毁灭着,因为这个社会是淫邪、疯狂和可怕的。” 三、作者通过于勒的遭遇表达了对下层人物的深切同情 莫泊桑创作的主要成就是短篇小说,集中于一八八0年至一八八六年这一时期。他的短篇小说,题材是丰富多彩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但绝大多数是写当时法国社会中的底层人物,有妓女、乞丐、小职员、小市民、农民、水手等。作品如《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骑马》、《阿马勃尔老爹》、《归来》等,他善于从这些人物的日常生活,遭遇,从他们的言行和心理变化去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黑暗。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真实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日常生活,揭露了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丑恶,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人物寄予深切的同情,构成了他创作中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倾向。《我的叔叔于勒》原著的开头是这样的:“一个白胡子老头儿向我们要求布施。我的同学约瑟夫·达勿朗诗给了他一枚值五个金法郎的银币。我吃惊了,他向我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可怜的人使我记起了一个故事,现在我可以告诉你,那个和它有关的回忆是一直跟我没离开过的。你听我说罢。”(下接课文)结尾是:“从此我就永远没有重新见过我的父亲的兄弟了。这就是你会看见我有时候拿出一元值得一百铜子儿的银币施给流浪者的理由。”文中除了约瑟夫给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外,还有一些约瑟夫怜悯叔叔于勒的细节描写。不言而喻,作者对于勒──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被人们遗忘的乞丐──于勒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