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整理:卢佐兴
这是我的一堂课的教学实录,写出来一是记录下自己探索的脚印,二是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我爱学生,更爱语文。
前情提要:这是上第三节课了,因为前面已经上了两节课,主要是让同学们一边读文章,一边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即形成自己的观点。我跟同学们讲了谈感受的方法,首先是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先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然后用课文中的具体的语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一个完整地表述感受的范式。前面的两节课上得爽心悦目,师生都沉浸在发现之中,不时有探险获得美景的享受。这是第三节课了,我的目的是想对文章进行一个归纳和整理,把学生零乱的思想整合起来,形成对此篇课文的完整感受。
我要求同学们把这篇课文的高潮和结局部分放声朗读一遍,即从“哲尔赛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读到课文结尾。因为是午写,刚开始教室有点吵,但是随着吴耀庭、黄聪、叶伟亮、易煜伟四位同学大声地读书作为倡导,全班马上沉入了认真读书的境界里了。十班的同学读书我一直是引为自豪的,因为读得心齐,读得极有气势,我有时跟他们一起读书,越读越来劲。读完了,大家都还有一种回味无穷的味道。读完后,我赞扬了他们集体朗读的优点。
然后我说:“同学们,昨天上完课后,我布置了三个思考题,思考了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只有易煜伟同学一个人举起手来。我很失望,随即说:“同学们,这不行啊,我们虽然没有布置书面作业,但是口头的思考性的作业也是作业啊,你们怎么能忽略呢?是不是要把作业都换成书面作业呢?今天煜伟同学在这一点是表现得最出色的,希望同学们以后不仅要关注书面作业,更要去关注能提高我们思考力的口头作业。好,那么我们只好重新开始,来思考这三个问题。”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三个问题:①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②这篇小说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即主旨)③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习它?写完后我说:“大家思考一下,对这些问题,你的心中有什么样的见解,准备一下,我们来依次探讨一下。”
教室里安静了一会,都陷入了沉思,过一会,几双手果断地举了起来。
叶伟亮说:“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于勒。”我问:“你的理由是什么?”他说:“因为这篇小说的整个故事是因为于勒所引起,而菲利普夫妇的行为与对于勒的变化也是随着于勒的财产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我认为是于勒。”我说:“理由很充分,于勒就是菲利普夫妇的灵魂一样,菲利普夫妇围着他转,他是太阳。这是伟亮的观点,大家还有没有其它意见?”
黄夏苑站起来说:“我觉得主人公应该是菲利普夫妇。”我问:“为什么?”她说:“课文主要是通过写菲利普对于勒的变化,来揭示当时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基础是金钱的主旨,而这个主旨的得出,就是从菲利普的身上来的。”我点了点头,说:“夏苑的见解,还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篇课文的主旨——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是金钱关系。这一点大家没有疑问吧?昨天的学习中我们就已经涉及到了,菲利普夫妇之所以对于勒的态度变来变去,原因就是于勒的钱,看来当时亲情观念是什么淡薄的,金钱的威力很强大。那么,对于主人公,同学们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还有没有其它观点?”没想到杜艾琳坚毅地举起了手。
她说:“我认为是若瑟夫,也就是文中的‘我’。”我问:“你的理由是什么?”她说:“当时法国社会是污浊的。而作者却把改变这个社会的希望寄托在若瑟夫的身上,希望像他这样的孩子们承担起改变社会风气的责任。他是作者情感的化身,所以他是主人公。”我说:“还记得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吗?本文中的若瑟夫特别像那篇文章中的一个人,你们说是谁?(学生回答说是:说真话的小孩。)那么,那个小孩是文章的主人公吗?”学生好像明白了什么。我接着说:“若瑟夫是本篇所讲的故事的见证者,讲述者,他是一个旁观者,能成为主人公吗?”
“那么,我们怎么样来判断一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说,“老师说一条重要的标准,那就是如果作者是通过这个人物来揭示文章的思想的,那就是主人公。大家再看看,刚才黄夏苑同学说的一个主旨是我们大家所认可的,那么,这个主旨是通过什么人物的刻画上得出来的呢?”同学们齐声说:“菲利普夫妇。”
我说:“好,现在主人公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再来探讨第二个问题,小说的主旨,除了刚才夏苑同学说的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被异化的金钱关系外,你们还有什么启示与感悟。”
易煜伟:“我认为这篇小说揭示的是人性的丑陋。像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他们的心目中只有自身利益的考虑,虚伪自私,这些都是人性中丑恶的一面,作者对此是一种批判态度。”我肯定地点了点头,说:“你读出很独到的内容,是的,他们亲金钱,远亲情。这确实是人性中非常丑恶的一面。”我把他的发言写到了黑板上,并括号注明发言者的版权——易煜伟说。
杜艾琳又举起了手,我请她表达见解,她说:“我觉得这篇小说表达的作者对法国社会未来的一种希望,希望人们去具有真诚的爱心,就像若瑟夫那样,用善良去爱他的叔叔。”同学们都首肯了。我把她的见解写到了“主旨”一栏中。她马上说:“老师,我对您刚才总结出来判断主人公的标准有疑问。”我一惊,说:“那你说一下你的想法。”她说:“您刚才说,判断的依据是主旨,既然是这样,那么,我刚才说的要具有真诚的爱心这是作者的主旨,是通过若瑟夫呈现出来的,为什么若瑟夫不能成为主人公呢?”我笑了笑说:“艾琳这个问题提得太有价值了,是我刚才没有讲完整,判断主人公还有第二条重要的标准,那就是文章对人物刻画的篇幅,大家可以想一想,在这篇文章中对谁的刻画描写的内容最多。毫无疑问,文章把笔墨最多的集中于菲利普夫妇身上了。”
我又问:“对于这篇课文的主旨,还有不同意见吗?”往第一组最前面一看,许伦同学已经深思熟虑了,可他坐的位置是我上课的盲区,他的举手让我倍感兴奋,因为他一般不是我点起来是很少主动发表见解的。
他说:“当时法国社会的风气是不好的,但是作者在失望之余也寄托了自己的希望,他希望法国的下一代都像若瑟夫一样不受社会习气的沾染,富有爱心、同情心,保持善良的品性。”我激动地说:“你的发言真是让老师感到惊喜。这也许正是作者设计若瑟夫这个人物的用心,他不希望法国社会沦落下去,只好把在失望之余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时候,易煜伟举起手来,他说:“我有一点要补充,作者还告诉我们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还需要一代人去奋斗。”我肯定了他们的见解。然后我又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经发现,但没有人举手。
静了一会我说:“同学们,刚才我们几乎是一边倒地对菲利普夫妇持有批判的态度,几乎是同仇敌忾,对他们有很多不满。但是老师现在想请同学们反过来想一个问题:菲利普夫妇之所以最后躲开一贫如洗的于勒,有没有情有可原之处呢?有没有值得我们同情的地方呢?”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同学们的思维好像活了起来,教室里议论声四起。
欧阳伊婷说:“有值得原谅的地方,因为菲利普一家是小公务员家庭,本来家里生活就十分拮据,现在如果于勒回来拖累他们的话,这对这个家庭来说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叶伟亮说:“菲利普的女儿女婿的婚事就是因为于勒的信,如果现在穷光蛋于勒出现在他的女婿面前,这桩婚事肯定玩完,他的女婿肯定不要他的女儿了。”(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我说:“可悲啊,爱情也建立在金钱面前,你说的情况很有可能发生。”
江楚行说:“我觉得于勒的出现对菲利普一家不仅是物质上的拖累,更是精神上的打击。”我说:“对,希望愈大,失望也愈大。这更让人难以承受。”
我问:“既然大家都明白了菲利普的无奈,那么,这篇小说是否从此方面给我们一起启示呢?”吴耀庭说:“说明了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是的”,我说:“正是这样,它也向我们展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无奈的生活情状,他们之所以冷酷无情,之所以心中没有亲情,除了他们的自私,更有他们的无奈,他们的辛酸,他们生活的悲哀。”
“如果同学们对此篇小说的主旨还有什么新的发现,请大家课下与我探讨。今天我们的课堂关于主旨的讨论就到这里。最后一个问题,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呢?他对我们青少年应有怎样的启示呢?当然不会是让我们去了解当时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关系,这对我们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此篇对我们未来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许伦说:“它启示我们不要受到世俗的沾染,保持美好的品德。”“很好。”我说,“还有没吗?”
易煜伟说:“我们要为改变社会的风气而努力奋斗,以党的正确思想为指导。”同学们笑了起来。我说:“你谈得很大,很有政治思想素质,希望你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领导。”
张嘉毅说:“应保持善良。”
……
最后我总结道:“小说的作用是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生活,反思我们的人生,这篇小说让我们从菲利普的身上发现人性的丑陋的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儿子若瑟夫身上的美好品德,他似乎在提醒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我们不能把我们年青时候形成的品德丢弃,而要把自己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还有善良,真诚这些品质保持到我们的成年,让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开发出最绚烂的花朵。我想,这是这篇文章应启示我们的。”
【教后反思】
课到这里就结束了,我很欣赏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课下问了几个学生,都感觉这样上课很有意思。前段时间太过于展示自己的发现了,讲得多,灌得也多,学生还是很不错的,认真地听我讲,仔细地记我所点示的重点,一丝不苟地记下我的板书。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忽略了他们的原初体验,也许他们的答案有时不完备,但只要想信他们,你会发现课堂上总是会呈现出让人意想不到的美景。我现在只在作一个转变,也可以说是回归,回归到把学生当作课堂主人的教学境界去,因为只有这样才是有意义的,也是值得我们去做的。课堂上发展了学生,其实反过来正是发展了自己,教学相长,意在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