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之作,它的风格特色和艺术价值名家们早有定论。近来笔者重上这篇课文时发现: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推进及主题的表现都离不开一个“变”字,从“变”的角度走进作品,让我和学生共同感受到小说的独特魅力。 在学生初步阅读感知后,我用“寻变”这一赏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和说话兴趣,这一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综合归纳赏读的成果如下: 一、人物巧“变”——变中见奇 以菲利普夫妇的变化为例,首先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谓的变化,再探究他们分别使用这些称谓时,语言、心理的种种变化。 1、称谓的变化 当于勒花光了家里的钱财,成为穷光蛋时,菲利普夫妇抛弃了这个亲人,于勒成了“坏蛋、流氓、无赖”,用这些称谓撇清与于勒间的关系。收到于勒的信后,知道于勒发了财,眨眼间于勒又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哲尔赛旅行巧遇后,“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在“我”父母亲的眼中再次沦为“贼”、“流氓”。 2、语言的变化 面对游手好闲、不知悔改的于勒,菲利普夫妇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亲情,视之为“祸水”,“是全家的恐怖”,直到扫地出门才罢休。这一态度直到于勒写信给菲利普夫妇后才发生变化,被捧之为“福星”,并成了“全家惟一的希望”。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着于勒归来,重复着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惊喜呀!”并对此拟定了上千种计划,很快又因巧遇穷困潦倒,狼狈不堪的于勒,随着美丽肥皂沟的破灭,于勒再次成为全家的灾难。菲利普夫妇唯恐躲之不急,决定先“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还担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于是返回时“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3、心理的变化 “衣冠整齐地到栈桥上去散步”,“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期待于勒归来的心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直到偶遇于勒,“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吞吞吐吐”的责怪丈夫“胡说八道”,梦想破灭的开始,让菲利普夫妇惊恐,“哆嗦”起来,但仍存一线希望,等丈夫确认那个人真的是于勒时,希望成为泡影,旧怨新恨一起发作。 二、情节突变——一波三折 《我的叔叔于勒》围绕于勒的命运变化,情节反复逆转,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一步步推进情节,推向高潮,引人入胜。情节的开端菲利普夫妇对行为不正,糟蹋钱的于勒可谓是恨之入骨,厌恶之情溢于言表,这部分采用插叙的方式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于勒的一封信带来了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的转变,于勒成了一家人的“希望”、“福音”,“我”们开始盼望于勒的归来,情节也随之发展。哲尔赛岛旅行偶遇破败的于勒,将情节推向高潮,“我”们家对他的态度再次出现转变,于勒又成为全家的灾难。躲避于勒,于是改乘船,结果一目了然——丢弃于勒。 三、“变”与主题 波澜起伏的变化中又蕴含着“不变”,造成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是不变的,只因一个“钱”字。一个“钱”字让菲利普夫妇否认了亲情,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所依赖的基础。一个“钱”字让菲利普夫妇泯灭良知,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贪婪。一个“钱”字主宰的社会又怎能不让我们惊讶、反思呢?小说的主题在“变”中也逐渐鲜明起来。 小说中具有特色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抓住了一个“变”字做了单一角度的赏析,并根据这个角度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这篇小说以“我”若瑟夫的视角观察和描写菲利普夫妇。集中描写了菲利普夫妇一切以金钱为转移的善变特点,真实地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教学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在“变”中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居伊•德•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作品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让学生初步认知莫泊桑大师作品的艺术风格] 二、指导阅读 (一)学生读课文,了解小说故事情节。 提问:①小说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②复述故事梗概。(要求完整叙述小说故事情节)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再读课文,捕捉描写人物各个方面的信息,分组完成: 话题一:菲利普夫妇的语言 话题二:菲利普夫妇的神态、动作 话题三:菲利普夫妇的心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下个环节做铺垫] 三、开展“寻变”的活动 引子: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谓,并画上记号。 (一)读“变”活动 1、菲利普夫妇在使用这些称谓时,会是什么样的语气呢?同学们不妨用自己的理解读出刻画菲利普夫妇语言描写的语句。(要求读出节奏、轻重、语调、感情) 2、学生活动。 (二)学“变”活动 1、看同学们读得多好,老师都有点按捺不住,也想读一读,能给老师一次机会吗? 师读:例:“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人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2、莫泊桑大师塑造的小人物形象真是惟妙惟肖,但好像缺点什么?同学们,老师突然有个想法,你们用自己的理解模仿一下菲利普夫妇,加上神态、动作,配上语言台词,来个现场表演,看谁把“变”做得最好? 3、学生分组活动 (三)品“变”活动 1、刚才同学们的表演真是棒极了,除了能让我们捧腹一笑之外,更能让我们对表演时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采访一下刚才表演的同学表演时的心理变化。 2、采访活动 3、课外小结:菲利普夫妇善变的脸面可说是资本主义社会浓缩后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中所反映的生活之所以“多姿多彩”,情感一波三折,全因一个字:“钱”在操纵着,是“钱”让他们的语言行为心理,情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通过双边活动,了解小说的主题] 四、延伸扩展 家庭故事是社会的缩影,虽然《我的叔叔于勒》表面上讲叙的是家庭故事,但实质上反映社会本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令我们愤恨、欣慰、快乐的事情,只要我们能细心观察、体会,并记录下来,它也能反映社会的某个面。 于勒是一个悲剧人物,他被家庭和社会所遗弃,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维系着一切,没有了钱,人和人之间那种虚伪的面纱就剥落下来,什么亲情、信赖、真诚、怜悯等都不复存在。小说虽然文笔质朴,但我们还是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辛辣的讽刺和淋漓尽致的批判与揭露。这就是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大师的原因之一,同学们下去多读一些他的作品,感受他的风格。 任何课案的设计都必须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他们的个性,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指导,基于这一点,我在设计这篇创新教案时,突出了以下两个重要环节。 第一环节是指导阅读,分两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步再读课文时,教师首次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根据教师设置的课题提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协作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学“变”活动,模仿人物的形、声,揣摩人物的心理。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质,分组轮流表演,每组表演后教师都应作相应的评价与指导,表演惟妙惟肖的学生总能让同学们活跃气氛,同时也增强了其他同学的表演欲望,对角色读得不到位的学生,先指导阅读,再鼓励其他同学挑战这一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连平时不爱表现的学生都有些跃跃欲试了。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何在分享成果当中,既肯定他人,又能表现自己,从而培养一种公平友好的竞争精神。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如果老师在授课时给学生一个平台,他们就会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图文]《我的叔叔于勒》赏析与教学创新设计原文赏析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