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
诗 田园诗人(风格特色:纯朴自然; 思想意识:恋土恋乡; 处世哲学:随遇而安;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传统思想:以君为本,怨而不怒,“心肝奉至尊”; 生活艰辛痛苦:为民请命,召唤圣人明君,希望“黄河清”) ②谨慎写爱恋,甚至用病态的含蓄美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人比黄花瘦”写青年男女爱情婚姻。 ③强烈的反战情绪。 ④向往代表农业文明的“桃花源”式的“乐土”。 ⑤功利主义倾向,为君为臣为民为事为物而作,写现实是为让统治者“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⑥强调诗律的精细,反复推敲,苦吟精神,呕心沥血创作小巧玲珑的抒情短诗。 西方,爱琴文明—— ①大海为代表:人本位,追求自由 ②城邦文明:钱本位 城市工业文明: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 (爱琴文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城市工业文明——现代派) 2、家族: 中国以家族为本位 忠孝、礼教、三纲五常、安土重迁 西方(西欧)以个人为本位 独立人格、自立自由 二、诗歌与儒释道文化的关系 中国诗史是一个首尾贯注、变动不居的生命之流。 1、三大源头(先秦——两汉) ①《诗经》(包括汉乐府)—儒家诗学体系(贯穿原始儒学精神:人性平等,为政以德,自强不息。不是孤立的纯文艺性质的,运载着整个先秦儒学和两汉经学的诗歌精神穿越中国诗史的腹地。《诗经》与政治、伦理、教化紧密扣合,采诗原始动机是“观风俗,知薄厚”—典型的现实型文学,入世,以日常人生为写作素材,以人间世事为抒情对象。比兴自由随意。句子质朴无华。儒家经典) ②《庄子》—道家诗学体系(散文,是诗史之源。庄子天人合一的自然人生哲学“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真人境界这一最高境界乃审美境界、诗意境界。《庄子》充满深情,忧伤处悲痛过人,欣然时得意忘形,乃文学特征。《庄子》创造全新意象,开辟了诗歌的“无我之境”。两汉时代被尘封,汉末大放异彩) ③《楚辞》——楚骚诗学体系(浪漫神奇,意象组接的意境合于现实却又超越于现实。突显比兴审美作用,比兴走向深入,走向系统化。句子追求清词丽句。儒学化) 2、“一(三源融合为一)流”时代(建安——鸦片战争) ①儒释道互补交融,互补中鼎立,再现儒释道不同思想观念。 (儒学在汉武帝时代乃“儒术”,是一个由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众多有利于统治秩序的学说拼凑起来的大拼盘,原始儒学面目全非。 汉末开始,道教成为中国自己的宗教,融合了方仙道、老庄哲学、阴阳五行、谶纬神学、黄老之术和民间巫术——文人道教,士族道教,官方道教。 东汉佛教(无常;无我;一切皆苦,涅般寂静)传入中国,以后有长足发展) ②诗人儒道(禅)互补人格——顺人而不失己:顺从专制主的意志,承认专制体制的合法性,又不失原始儒学的人文精神,不失老庄的超旷逍遥(完型于曹植)。 “吾国自魏晋以降,老庄思想大兴,其后,与儒家思想混合,于是以积极入世精神,而参以超旷出世之襟怀,为人生最高之境界。” ③情志(众“情”之一)合一。 ④诗与音乐分途(南朝“永明体”唐初“沈宋体”——形成“音乐雕塑”之称的古代律诗),不以歌为终极目的,所追求的是语言的美而非“旋律”的美。 三、 物象关情——唐诗艺术鉴赏漫谈 诗是干什么的诗歌的本质是什么陆机《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诗歌是抒情的,它的本质就是抒情。因此,诗中所用的材料,景也好,物也好,皆与感情相关联,“物象关情”乃诗家之必然。苏轼云:“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是坡公在论述绘画形似与神似的关系时说的,然而,这两句话对诗歌艺术来说,也是至理名言。 从创作的角度看,写诗要在有限的语言形式中表达深致、委婉的内容,高明的作者选取素材入诗,总是包蕴一定的艺术匠心,通过写景、状物、铺陈时事,表达一定的思想精神、情致意趣。“赋诗必此诗”,一定是创作上的败笔;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读诗必此诗”,也必不能领略诗中的奥妙。既然作家的创作考虑到这一层,艺术欣赏也不能马马虎虎,简单从事,应透过诗中的物象,进一步挖掘诗的底蕴。 最容易理解的是诗中情与景的关系。情为主,景为宾;抒情是目的,写景是手段。谢榛《四溟诗话》云:“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王夫之《姜斋诗话》也说:“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假如没有“情”,只是客观、冷漠地描写自然景物,并不能成为艺术;诗中的花草,如果不是为了抒情,只能是没有生气的纸花或者植物的标本挂图之类的东西。 柳宗元晚年被贬柳州刺史,有一首律诗写他登柳州城楼的情景: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 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当诗人登上柳州城楼,纵目远望,视线所及的客观之景,是无所不包的。然而,最触动情怀的却是他摄入诗中的“芙蓉水”和“薜荔墙”,这里的“芙蓉水”、“薜荔墙”显然是另有深意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经常拿“芙蓉”、“薜荔”这些花草来形容自身的志行高洁,柳宗元如此写景,暗含了对自我品格的肯定;而“芙蓉水”遭“惊风乱颭”,“薜荔墙”受“密雨斜侵”,也正切合了柳宗元遭谗受谤被贬谪的身世。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入诗,正是主、客观融合、统一的表现。接下去是遥望之景:“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这里由此及彼,由自身念及与自己有共同遭遇的四位永贞革新的战友;思念而不得见,纵目远望,尤其感到山岭、树木重遮望眼;目送江流,强调的是江流之“曲”,似肠一日而九转,情与景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 情与景的关系如此,那么,对于诗中写到的“物”呢“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诗人选取事物入诗,也是通过一定物象,借以表情达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思妇在月夜楼头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有句云: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月徘徊”这种景象,正透露了情思。好像明月也有了感情,它与孤寂的思妇共徘徊,不肯离去;而思妇于孤寂之中想抓住什么以慰相思,却什么也抓不着,只有与明月相徘徊而已,表现了思妇情致的缠绵和思绪的不宁。那么,下句的“妆镜台”是否仅仅是月光映照下的一个简单的、纯客观的物象明月普照,为什么独写月照妆台呢古代成语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女子是为心爱的人才梳妆打扮的。原来夫妻团聚时,欢乐和美,早有早妆,晚有晚妆,自丈夫远行在外,这位闺中少妇也懒于梳妆了,过去天天用的梳妆台如今更显得寂寞冷落了;而此时月照妆台,妆台就显得十分刺眼,最能致无限遐想:什么时候夫妇团聚,使美人重开妆奁,再行梳妆呢物象关情,“妆镜台”这三个字并不是简单地表达这个事物本身,它包含了思妇的欢乐、离愁及企盼。 唐玄宗天宝四年,李白被“赐金还山”,这是李白政治生活中的大失败。被赶出长安后,他陷入极大的苦闷之中,感叹人生世途的艰难险阻,写了《行路难》三首,其中有句云: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面对美酒佳肴,却心绪茫然。然而,李白心绪苦闷,为什么要“拔剑四顾”呢难道在大庭广众之下,他要杀人么这里“拔剑四顾”就不能仅作字面讲解;如讲成:“李白突然拔出宝剑,左面看看,右面看看”,就把李白讲成神经病患者了。宝剑,宝刀,吴钩,这些物象出现在诗词中,都与雄心壮志、理想抱负相关联,不是正面联系,就是反面联系。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是从正面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辛弃疾在建康赏心亭抽出宝刀:“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则是抒发理想抱负被压抑而不得实现的郁愤情怀。这里李白的“拔剑四顾”,也是从反面抒发了理想壮志不能实现的悲愤心情;“拔剑四顾”正补充证明心绪茫然苦闷的内蕴,这种苦闷不是别的苦闷,而是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政治苦闷。 李渔在《窥词管见》中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育资料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
下一篇文章: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