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阅读名篇佳作时,常常会受思维定势的诱导和艺术内在规律召唤之间的矛盾的困扰。在似乎细心咀嚼之中,实质上却常常被评论家或者是作家赋予作品的某些外在因素所影响,而疏忽了作品本身所蕴藏着的艺术意味。这种矛盾也是艺术接受中一种极其常见的心理现象。人们在阅读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常常把审美的双眸固守在父亲的“背影”这个意象之中,体会“背影”无穷的内涵:情感的、社会的、伦理的、血缘的和美学的等等,沉浸在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阅读心理体验之中。然而,当我们真正地从艺术创作的审美体验过程出发,尤其是在思考诸如“背影”意象的生成,《背影》一文的情感线索,以及作家那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时,就会发现《背影》中除了“背影”这个意象外,还深藏着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即曾经出现过多次的“泪水”的意象。阅读《背影》,在咀嚼“背影”意象的同时,不能忽视与之相伴而生的“泪水”。综合言之,有这样几个方面:
(1)《背影》一文中的“背影”“泪水”两个意象总是相伴而生的。“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除了第一次说自己“绝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与“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的关系比较间接外,其余三次的出现皆与“泪水”直接相关。“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泪又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背影”和“泪水”如此紧密地结合,不是作者有意而为之,也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作家艺术创作中审美体验的真实再现。
(2)在《背影》一文中,作家的审美观照,就是借用“泪水”意象作为形象的代言体。作家以写实之笔,真实地记录了这段意向性结构生成的自然过程。可以说,在文中,“泪水”总是指向“背影”,而“背影”总是被充满“泪水”的双眸所关注着。没有“泪水”意象的浸透,就不会有“背影”意象的生成;同样,没有“背影”,“泪水”也就成了一个空洞的虚拟物;二者可谓缺一不可。
(3)“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经历了从怜惜、不理解、理解到怀念的过程。这种双向的情感流向集中体现在“背影”“泪水”意象的频繁出现中,不仅父亲对我的“爱”是通过“我”的情感态度的层层变化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每次“泪水”意象的出现,都是作家情感的一次升华。如果仅有“背影”这一意象,还只是父爱子的情感线索的单向发展,只能突出父爱子的情怀,这显然不符合作家写作《背影》的真实意图。可以说,“眼”中的“背影”,那只是一种观察,而“泪水”中的“背影”,才是作家情感和审美体验的注入,才构成父子之情的双向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说,“泪水”也像“背影”一样,在这篇文章中形成了一种深厚的意义,即以情感为中心,具有血缘的、审美的、社会的等多重内涵。
(4)这篇散文第1段就有过说明:“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其实,除了个人的情思与遭遇,还多多少少带有了一些社会普遍性的“悲欢离合”的情结,折射出旧社会小资产阶级动荡不安、日渐下降的生活境遇和凄凉心情。因此,透过“泪水”,我们便能品味出人生及社会等诸多深刻的主题来。
(5)《背影》这篇文章不是作家的即兴之作,而是事隔八年后的回忆之作,因此,“泪水”和“背影”之间构成了一种审美的距离,各自皆包含着因时间流逝而带来的情感蕴藉和众多意蕴的积淀。这一点从《背影》一文中出现的一系列“醒悟”式的话语中可得到确证,诸如“我最不能忘记”,“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等等。
(6)“背影”与“泪水”互为表里,相互引导,共同贯穿于全文的结构之中。进一步说,作家抓住了自己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选取“背影”作为刻画重心,角度独特而情义深挚。而这种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正是作家以充盈“泪水”的双眸在追寻中审视父亲的“背影”的结果。在这里,“背影”与“泪水”所代表的父子情感的双向流动,组成了这篇文章独特的艺术运思方式,也构成了这篇文章特有的情感结构空间,二者的融合,构建了这篇散文的整体艺术体系。
面对父亲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究竟是由于哪些原因呢?细细分析,可以有这样一些方面:
(1)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2)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自为“我”送行,千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老年人的“迂”,却一样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他人所不能比拟的。
(3)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了“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担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下去。
(4)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1] [2] [3] 下一页
|